《中醫詞典》解釋「五不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不足

概述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提出的"五不足",是指人體神、氣、血、形、志五個基本方面的不足狀態。這五者分別對應五臟所藏之精氣,其不足實質反映五臟功能失調與精氣虧虛的病理變化。

五不足的具體表現

1. 神不足

神為心所主,神不足則表現為:

  • 情緒方面:易生悲傷之情,無故憂鬱
  • 精神方面: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
  • 臟腑關聯:與心氣虛、心血不足密切相關
  • 病理機轉:心主神明功能減退,心神失養

2. 氣不足

氣為肺所主,氣不足則表現為:

  • 呼吸方面:呼吸淺表,氣息短促
  • 功能方面:言語低微,動則氣喘
  • 臟腑關聯:肺氣虛為主要表現,可兼見脾氣虛
  • 病理機轉:宗氣生成不足,宣發肅降功能減退

3. 血不足

血為肝所藏,血不足則表現為:

  • 情緒方面:易生恐懼、驚惶不安
  • 生理方面:面色蒼白,爪甲不榮
  • 臟腑關聯:與肝血虛、心血虛關係密切
  • 病理機轉:血不養魂,肝失所藏,心失所養

4. 形不足

形為脾所主,形不足則表現為:

  • 運動方面:四肢乏力,不任勞作
  • 軀體方面:肌肉消瘦,形體羸弱
  • 臟腑關聯:主要反映脾氣虛、脾陽不足
  • 病理機轉:脾失健運,精微不布,四肢失養

5. 志不足

志為腎所主,志不足則表現為:

  • 肢體方面:手足厥冷,畏寒肢涼
  • 意志方面:缺乏決斷,畏縮不前
  • 臟腑關聯:與腎精虧虛、腎陽不足相關
  • 病理機轉:命門火衰,溫煦功能減退

理論淵源

"五不足"理論源於《內經》整體觀與藏象學說,體現了:

  1. 形神統一觀:形體與精神相互影響
  2. 五臟相關論:五不足實為五臟功能失調
  3. 氣血津液學說: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
  4. 病因病機理論:虛證的具體分類與表現

臨床意義

五不足的辨識在中醫診斷中有重要價值:

  • 有助於判斷病位所在臟腑
  • 可推測病因病機與病理階段
  • 為虛證治療提供明確方向
  • 作為預後判斷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