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部」詳解
「五部」為中醫典籍所載人體重要部位,出自《靈樞·寒熱病》,其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端腨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此五部位與五臟氣血密切相連,若生癰疽,多示臟氣衰敗,病情危篤,故醫家歷來重視。
一、伏兔
伏兔位於大腿前側,股四頭肌隆起處,屬足陽明胃經所過。此處肌肉豐厚,氣血充盛,與脾胃運化相關。若生癰疽,多因熱毒積聚,或氣血瘀滯,反映中焦機能失調,甚則傷及胃氣。
二、腓(腨腸)
腓即小腿肚,又稱「腨腸」,屬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分野。此處為筋脈聚集之地,與腎氣相通。《內經》言「腓腨」爲腎之外候,若此處病變,如癰疽腫脹,多與腎陰虧耗或下焦濕熱有關。
三、背
背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五臟之背俞穴皆分布於此,如肺俞、心俞、肝俞等。背部為陽氣之海,統攝諸陽,若生癰疽,常因臟腑虛衰,陽氣不固,或外邪內陷,導致毒邪內攻,危殆性命。
四、五臟之腧
此指五臟背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為臟腑精氣轉輸於體表之處。背俞穴與臟腑直接相應,《難經》強調「俞主體重節痛」,若此處化膿潰爛,預示臟氣衰微,邪毒深伏,屬重症。
五、項
項部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及手少陽三焦經所行,上連頭顱,下通脊背,乃「諸陽之會」。頸項強直或癰疽發作,多因風熱毒邪上攻,或陰虛火炎,甚則熱毒內陷心包,危及神明。
總結:
「五部」之說彰顯中醫「內外相應」理論,五部位與五臟氣血相繫,其病變反映內在臟腑盛衰。臨床上,五部生瘡疽多屬險證,需辨析經絡臟腑病機,以判斷預後。此說不僅指導癰疽診療,亦體現中醫整體觀與「治未病」思想,強調防微杜漸之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