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裁乃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源出《靈樞·九針論》,指人體五體(筋、氣、骨、血、肉)發生病變時,對應五味(酸、辛、鹹、苦、甘)之飲食禁忌法則。此理論深植於中醫「五味入五臟」及「五行生剋」學說,強調疾病過程中五味攝取與病機轉歸之密切關聯。
理論根基
《黃帝內經》提出「五味各走其所喜」之說,具體而言:
- 酸味入肝,肝主筋,過食酸則肝氣亢盛,反致筋脈拘急。
- 辛味入肺,肺主氣,辛散過度易耗散正氣,加重氣虛或氣滯。
- 鹹味入腎,腎主骨,鹹能軟堅,但病骨者食鹹恐擾腎精化生。
- 苦味入心,心主血,苦寒過服易凝滯血脈,不利血行。
- 甘味入脾,脾主肉,甘能緩滯,過甘則脾胃氣機壅塞,運化失司。
臨牀應用
五裁非泛指絕對禁忌,而是根據「病因病位」動態調整:
- 筋病禁酸:如抽搐、痙攣屬肝風內動者,當少食梅、檸檬等酸斂之物,防其助肝伐脾。
- 氣病禁辛:若見氣短、自汗等肺氣虛證,需避薑、蔥等辛散之品,免進一步耗氣。
- 骨病禁鹹:如骨痿、骨痹(類今骨質疏鬆),鹹味助濕下沉,不利腎陽蒸騰精氣充骨。
- 血病禁苦:血瘀或血虛者,黃連、苦瓜等苦寒物宜慎,恐寒凝加重血行不暢。
- 肉病禁甘:脾虛濕困所致肌肉痿軟、肥胖,需節制飴糖、糯米等甘膩食物,防濕濁困脾。
學術延伸
此說與《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禁」互參,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類經》進一步闡釋:「五裁者,裁其偏勝以調陰陽也。」意指透過飲食五味之取捨,矯正疾病狀態下五臟氣血之偏頗,體現中醫「治未病」與「藥食同源」之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