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菜是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五種重要蔬菜,包括葵菜、韭菜、豆葉、野蒜及蔥。《素問·臟氣法時論》提到「五菜為充」,強調蔬菜在飲食中的輔助作用,用以補充五穀之不足,調和氣血,平衡陰陽。
- 葵菜
葵菜又稱冬葵,性味甘寒,歸大腸、膀胱經,具有滑利通竅、清熱利尿之效。古代醫家多用其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認為其能「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利小便」。 - 韭菜
韭菜性溫味辛,入肝、胃、腎經,能溫中行氣、散瘀活血。《本草綱目》記載其可「歸心,安五臟,除胃中熱」,並有「起陽草」之稱,主補腎助陽,適用於虛寒腹痛、陽痿遺精等證。 - 豆葉
豆葉一般指大豆或綠豆的嫩葉,性味甘涼,歸心、脾經,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民間多用於暑熱煩渴、濕熱泄瀉,其富含養分,能補充氣陰,適合熱病後調養。 - 野蒜
野蒜(薤白)性溫味辛苦,歸肺、胃、大腸經,為通陽散結之要藥。《傷寒論》中的「瓜蔞薤白白酒湯」即以野蒜為主,治療胸痹心痛,其辛散溫通之性,能宣痹止痛、行氣導滯。 - 蔥
蔥白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善發汗解表、散寒通陽。《傷寒論》「白通湯」用蔥白配伍附子、乾薑,助陽氣以解厥逆。其氣味辛香,可通達上下,外敷更能散結消腫。
五菜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日常飲食的組成,更各有藥性,輔助五穀滋養人體,並根據性味歸經調節臟腑功能,體現「藥食同源」之理念。《靈樞·五味》進一步闡述五菜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如韭菜入肝、野蒜入心等,顯示其與臟氣運行的緊密聯繫。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