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遲
五遲為中醫兒科病證名,指小兒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生長發育遲緩的統稱。此證最早見於《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其載:「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五遲具體分為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五類,各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尤以腎、脾、心三臟為關鍵。
五遲之分類與中醫病機
-
立遲
- 指小兒週歲後仍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
- 病機:腎主骨,肝主筋。腎精虧虛則骨弱,肝血不足則筋弛,故下肢無力支撐。
- 相關臟腑:腎、肝。
-
行遲
- 小兒一歲半以上仍無法行走,或步態笨拙。
- 病機:腎氣不足,骨髓不充,筋骨失養;或脾虛氣弱,肌肉不豐,四肢乏力。
- 相關臟腑:腎、脾。
-
發遲
- 頭髮生長遲緩,稀疏枯黃,或週歲後仍無髮。
- 病機:髮為血之餘,腎其華在髮。若心血不足或腎精虧虛,則髮失所養。
- 相關臟腑:心、腎。
-
齒遲
- 乳齒萌出過晚,或齒質鬆軟易損。
- 病機:齒為骨之餘,腎主骨。腎精不足則齒遲;脾胃虛弱亦影響氣血化生,間接延緩齒長。
- 相關臟腑:腎、脾。
-
語遲
- 小兒兩歲以上仍不能言語,或吐字不清。
- 病機:心主神明,舌為心之苗;腎脈系舌本。若心氣不足或腎精虧虛,則神機不發,語言遲滯。
- 相關臟腑:心、腎。
五遲之病因
- 先天因素:父母體弱、孕期調養失宜,致胎元不充,腎精虧虛。
- 後天因素:哺乳不當、營養失調,或久病傷及脾腎,氣血生化無源。
中醫治法概要
歷代醫家治療五遲,多從補益腎精、調養脾胃、養心安神入手,如:
- 補腎:常用六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等,填精益髓。
- 健脾:參苓白朮散加減,助氣血生化。
- 養心:菖蒲丸或孔聖枕中丹,開竅益智。
五遲之證強調「治未病」,孕期及嬰兒期調護至關重要,然其治療需依個體病機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