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灸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灸法
瘡瘍灸法為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屬灸療範疇,首見於《劉涓子鬼遺方》卷五。此法藉由艾灸之溫熱刺激,結合藥物作用,以疏通經絡、散結消腫、拔毒排膿,適用於瘡瘍初期,無論陰證、陽證皆可施用。歷代醫家如《太平聖惠方》、《外科精義》等皆有詳述,並依臨床證型與瘡瘍特性,發展出多種施灸方式。
理論基礎
瘡瘍灸法之作用機制,主要基於中醫「溫通」理論。艾葉性溫,善走十二經,其燃燒所生之熱力能透達腠理,促進氣血運行。《醫學入門》云:「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寒者灸之,助陽氣以散寒凝。」對於瘡瘍初期,灸法可消散未成膿之腫結;若瘡瘍已潰,則能助排膿生肌。
施灸方法
1. 直接灸
將純艾絨製成艾炷,直接置於瘡瘍患處點燃施灸。此法火力集中,適用於瘡形平塌、色黯不紅之陰證瘡瘍,如《外科正宗》所述「灸至痛者為效」。另有「桑柴火灸法」,以桑木條燃火直接烘灸患處,取其通經絡、助藥力之效。
2. 隔物灸
於瘡瘍與艾炷之間隔以藥餅或藥片,兼具藥物與灸療雙重作用。常用隔物如下:
- 隔豉餅灸:以淡豆豉搗碎製餅,適用於瘡瘍癢痛或瘡毒內陷者,《外科精義》稱其「開結軟堅,透毒外出」。
- 隔附子灸:取附子片或附子餅,適用於元陽虛衰、瘡色晦暗之陰疽,如《外科發揮》所載「回陽救逆,助氣化膿」。
- 隔蒜灸:以獨頭蒜切片,多用於癰疽初起,《醫宗金鑒》言其「解毒殺蟲,宣通氣血」。
- 隔薑灸:生薑切片,適用於寒濕凝滯之瘡瘍,能溫散寒邪。
3. 藥艾條灸(雷火神針)
將特製藥艾條(如雷火神針、太乙神針)點燃後,對準患處保持適當距離施灸。此類藥艾條常含乳香、沒藥、麝香等活血散結之品,火力峻猛而穿透力強,《本草綱目》稱其「通關竅,治癰疽」。適用於深部膿瘍或頑固性瘡瘍。
臨床應用要點
- 辨證選法:陽證瘡瘍(紅腫熱痛)宜輕灸或隔蒜灸;陰證瘡瘍(漫腫不紅)宜重灸或隔附子灸。
- 灸量控制:依瘡瘍大小與病程調整艾炷數量,《太平聖惠方》主張「疽瘡灸一、二百壯」,而癰瘡則需「灸至瘡頭焦枯為度」。
- 特殊手法:對於潰後久不收口之瘡瘍,可採用「灸熨法」,即灸後以溫藥布包熨貼,促進生肌斂瘡。
瘡瘍灸法融合經絡理論與藥物特性,為中醫外科特色療法,歷代醫籍記載豐富,臨床須結合四診,靈活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