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喘惡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喘惡候
五喘惡候為中醫兒科危急證候之一,首載於《普濟方》,指小兒於五種特定病證中出現氣喘症狀,屬正氣衰微、邪氣亢盛、元氣欲脫之危象。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病機:
1. 瘡痘喘
- 病因病機:多因痘瘡(如天花、水痘)毒邪內陷,灼傷肺絡,或熱毒壅肺,肺失宣降所致。若瘡疹透發不暢,毒熱內攻於肺,可致肺氣閉鬱,喘促難安。
- 臨床特徵:伴見高熱、瘡疹紫暗或晦滯、呼吸急促甚者鼻翼煽動,屬「毒陷肺閉」之重症。
2. 驚風喘
- 病因病機:小兒驚風(急驚風或慢驚風)過程中,風痰上擾、閉阻氣道,或肝風內動、橫逆犯肺,導致肺氣上逆而喘。
- 臨床特徵:喘促多見於抽搐發作前後,喉間痰鳴漉漉,面色青紫,甚則神昏,屬「風痰壅肺」或「肝肺氣逆」之候。
3. 虛腫喘
- 病因病機:常見於陰水證(如脾腎陽虛水泛),水濕上凌於肺,或肺脾氣虛、水濕停聚,肺失肅降而喘。
- 臨床特徵:氣喘伴周身浮腫(以下肢為甚)、畏寒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有齒痕,屬「陽虛水犯」或「肺脾兩虛」之證。
4. 吐瀉喘
- 病因病機:暴吐暴瀉傷及脾胃,津液耗竭,土不生金致肺氣虛衰;或中氣下陷,清陽不升,濁陰上逆迫肺而喘。
- 臨床特徵:喘促微弱、聲低氣短,伴眼眶凹陷、皮膚乾癟、四肢厥冷,屬「氣隨津脫」或「中氣下陷」之危候。
5. 下痢喘
- 病因病機:久痢或疫毒痢傷及脾腎,下元虛冷,腎不納氣;或濕熱疫毒內迫,肺與大腸表裏同病,氣機逆亂而喘。
- 臨床特徵:喘促與下痢並見,若為虛證則喘促氣短、痢下清稀;若為實證則喘粗痰鳴、痢下赤白黏凍,屬「腎不納氣」或「肺腸同病」之變。
中醫病機總論
五喘惡候雖表現於不同病證,然其核心病機均為「本虛標實」:
- 正虛:元氣耗損(肺脾腎三臟虛衰),尤以小兒「臟腑嬌嫩」之體更易驟虛。
- 邪實:或為毒熱、風痰、水濕、穢濁等邪氣壅盛,內閉肺絡,迫氣上逆。
此證預後凶險,蓋因「肺主氣、司呼吸」,喘促不休提示氣機將絕,五臟之氣難以相續。歷代醫家強調,當辨其標本緩急,急則治標(如開閉、降氣、解毒),緩則固本(如回陽、益氣、納腎),然皆需據證施治,不可拘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