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刺是中醫針刺手法的重要分類之一,出自《靈樞·官針》,其載:「凡刺有五,以應五臟。」意指五種針刺方法分別對應五臟的生理病理特性,通過調整針刺的深度、部位及手法,以適應不同臟腑的病症治療。以下詳述五刺的具體內容與應用:
1. 半刺
- 手法與特點:淺刺而快速出針,針刺深度僅達皮膚,如拔毛狀。因其刺激輕淺,類似「半入即出」,故名半刺。
- 對應臟腑:應肺。肺主皮毛,半刺淺透皮部,可疏泄肺氣,適用於外感表證或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鼻塞等。
- 臨床應用:常用於小兒或體弱患者,如治療風寒初起的發熱、無汗。
2. 豹文刺
- 手法與特點:在患處前後左右多針淺刺,使出血點如豹皮斑紋般散佈。此刺法強調放血以祛瘀通絡。
- 對應臟腑:應心。心主血脈,豹文刺通過調節血脈瘀滯,治療血熱壅滯之證。
- 臨床應用:適用於局部血腫、熱毒瘡癰或經絡瘀阻,如丹毒、痤瘡等。
3. 關刺
- 手法與特點:直刺近關節處的肌腱或韌帶,因其取穴多在關節附近,故稱「關刺」。
- 對應臟腑:應肝。肝主筋,關刺能調節筋脈氣血,緩解拘攣疼痛。
- 臨床應用:主治筋痹、關節屈伸不利,如膝關節炎、腱鞘炎等。
4. 合谷刺
- 手法與特點:一針多向斜刺,形如雞足分叉,針尖分向不同方向深入肌肉層。
- 對應臟腑:應脾。脾主肌肉,此刺法可調和肌肉氣血,緩解痠脹麻木。
- 臨床應用:適用於肌肉勞損、寒濕痹痛,如肩頸僵痛、腰肌勞損等。
5. 輸刺
- 手法與特點:直入直出,深刺至骨,手法簡潔而深透,強調「輸通」經氣。
- 對應臟腑:應腎。腎主骨,輸刺能深入骨縫以調補腎氣,治療骨病及深層寒邪。
- 臨床應用:多用於骨痹、慢性腰痛或骨髓病變,如腰椎間盤突出、足跟痛等。
理論基礎與整體觀
五刺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透過不同刺法調節相應臟腑所主的組織(皮、脈、筋、肉、骨),達到「從外治內」的效果。此外,五刺亦與《內經》中「五體」(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骼)理論相呼應,進一步強化針刺的辨證施治原則。
此五種刺法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並可與其他針灸技術(如艾灸、拔罐)結合,以適應複雜病症的需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