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五大之概念解析

五大之基本定義

五大,又稱五體,為中醫傳統解剖學之重要概念,乃指人體頭部與四肢之總稱,具體包含頭顱及雙手雙足。此術語源遠流長,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後於《針灸大成》卷二中有明確記載:「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其注釋更直接闡明:「五大者,五體也。」

在經絡理論體系中,五大不僅是形態結構的樞紐,更是氣血循行之門戶,與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均有深度聯繫。此五體之協調運作,實為人體生理功能正常發揮之基礎。

五大的解剖定位與劃分

傳統中醫將人體外顯部分劃分為五大部分:

  1. :位居五官七竅之所依,腦髓之所在,為諸陽之會
  2. 左手:循行手三陰與手三陽經脈
  3. 右手:同等具有六經貫通之特性
  4. 左足:延續足三陰、足三陽經絡通路
  5. 右足:與左足相對應,共構下肢經氣循環

此五體之分類不僅反映形態學特徵,更深層體現中醫「左右對稱」與「上下相應」之整體觀。

五大之經絡聯繫

頭部經絡網絡

頭部乃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之交會處,素有「諸陽之會」的稱謂。足陽明胃經行於前額,足少陽膽經布於側頭,足太陽膀胱經貫於巔頂。手三陽經雖止於頭面,然其經氣皆與頭部緊密相應。

四肢經絡分佈

上肢內側分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陰心經;外側則行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及手太陽小腸經。下肢內側循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陰腎經;外側分佈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及足太陽膀胱經。

此等經絡聯繫使五大成為溝通內外、聯絡臟腑之關鍵通道,維繫著人體表裡一體的有機連結。

五大之陰陽屬性

頭部位居至高,屬陽中之陽;四肢位居末端,屬陽中之陰。具體而論:

  • 頭部:純陽之體,匯聚清陽之氣
  • 上肢:介於頭與軀幹之間,承上啟下,屬半陰半陽
  • 下肢:與地氣相接,陰質較重,然運動功能屬陽

此陰陽劃分非絕對之分野,而是動態相對之關係,體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深奧哲理。

五大之生理功能

五大各司其職而協同運作:

  1. 頭部:主宰神明,統領五體,為精神意識之中樞
  2. 上肢:主司抓握與精細操作,體現心志之施展
  3. 下肢:承載全身重量,實現位移運動,反映腎氣之強弱

五體功能之正常發揮,均需氣血之濡養與經絡之溝通。依據《靈樞·本藏》所言:「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五大之生理活動實乃臟腑功能之外在延伸。

五大之病理聯繫

五大之異常變化常反映內在疾病:

  • 頭部病變:多與陽經氣血失調相關,可見頭痛眩暈等症
  • 上肢病變:常關聯心肺功能異常,如手臂麻木疼痛
  • 下肢病變:多反映肝腎不足,常見下肢痿軟無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臨床診察五體之寒熱虛實變化,實為辨證論治之重要依據。

五大與針灸治療

針灸臨床特別重視五大之應用:

  • 頭部穴位:如百會、風池等,多用於調神醒腦
  • 上肢穴位:如合谷、內關等,擅長調理上焦疾病
  • 下肢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等,長於治療中下焦疾患

《針灸大成》所謂「交五大」,實指經氣在五體間的交互流注。針灸施治常取遠端五體穴位以調治內臟疾病,體現「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療智慧。

五大與導引養生

傳統養生功法特別注重五體的協調運動:

  • 頭部運動:如「鳴天鼓」、「梳髮」,可醒腦開竅
  • 上肢運動:如「導引按蹻」,可宣通心肺
  • 下肢運動:如「踵息法」、「太極步」,可強健腰腎

五體導引之要旨,在於使氣血周流,經脈通暢,達到《莊子·刻意》所言「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之養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