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疸詳述

五疸為中醫對五種黃疸病症的統稱,其分類因歷代醫家不同而略有差異,主要記載於《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肘後備急方》及《本草綱目》等古籍。

一、五疸的分類

1. 《金匱要略》之分類

東漢張仲景於《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中將黃疸分為以下五類:

  • 黃疸:泛指因濕熱鬱蒸所致,身目發黃、小便黃赤的病症。
  • 穀疸:因飲食不節,濕熱內蘊中焦,症見食後頭眩、腹滿、身黃。
  • 酒疸:因過飲酒釀,濕熱積聚,症見心中懊憹、熱痛、鼻燥、小便不利。
  • 女勞疸:因房勞過度,腎虛濕熱相搏,症見額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熱、膀胱急。
  • 黑疸:多由酒疸、女勞疸轉化而來,症見皮膚黃中帶黑、目青面黑、大便黑。

2. 《備急千金要方》之分類

唐代孫思邈於《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中記載五疸為:

  • 黃疸(泛指濕熱黃疸)
  • 穀疸(飲食所致)
  • 酒疸(酒毒濕熱)
  • 女勞疸(房勞腎虛)
  • 黃汗(因汗出濕熱鬱蒸,身黃汗出如黃柏汁,多見於黃汗病)。

3. 《肘後備急方》之分類

晉代葛洪於《肘後備急方》卷四所述五疸為:

  • 黃疸
  • 穀疸
  • 女疸(似女勞疸,或特指女子病黃)
  • 酒疸
  • 勞疸(泛指因虛勞而發黃者)。

4. 《本草綱目》對黃疸病因的歸納

明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卷三提及黃疸成因有五:

  • 瘀熱黃疸:濕熱鬱結,氣血瘀滯。
  • 脾虛黃疸:脾胃虛弱,濕濁不化。
  • 食積黃疸:飲食停滯,濕熱內生。
  • 瘀血黃疸:血瘀阻絡,膽汁外溢。
  • 癊黃(陰黃之一):寒濕鬱遏,症見黃疸晦暗。

二、病因病機

五疸之病機多與濕、熱、瘀相關,涉及脾胃、肝膽、腎等臟腑:

  • 濕熱鬱蒸:濕熱壅滯中焦,熏蒸肝膽,致膽汁外溢肌膚。
  • 脾虛濕困:脾運失常,水濕停聚,久則化熱發黃。
  • 酒毒積聚:酒性濕熱,過飲則傷肝膽脾胃,濕熱內蘊。
  • 房勞傷腎:腎虛精耗,濕熱乘虛內結,久則化黑。
  • 瘀血內阻:氣滯血瘀,膽道不利,黃疸久纏。

三、臨床表現

不同疸病特徵各異:

  1. 黃疸:身、目、小便俱黃,色鮮明(陽黃)或晦暗(陰黃)。
  2. 穀疸:食後頭眩、腹滿悶、小便不通,身黃如橘色。
  3. 酒疸:心中懊憹、熱痛、鼻燥、足下熱,黃疸色深。
  4. 女勞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熱、膀胱急,黃疸兼淤黑色。
  5. 黑疸:黃疸日久轉黑,皮膚黧黑,目青面暗,多屬危候。

四、中醫治療原則

治療當辨明寒熱虛實:

  • 濕熱黃疸(陽黃):清熱利濕,方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
  • 寒濕黃疸(陰黃):溫中化濕,方用茵陳朮附湯。
  • 酒疸:解酒毒、清濕熱,方用梔子大黃湯。
  • 女勞疸:補腎化瘀,方用硝石礬石散。
  • 瘀血黃疸: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五疸之辨證,古籍論述雖有出入,然皆強調濕熱與臟腑失調為致病關鍵,為後世黃疸病症的辨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