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癲詳述

五癲為中醫古籍所載癲癇類疾病之分類,主要分為兩類體系: 其一見於《諸病源候論》,分為陽癲、陰癇、風癲、濕癲、馬癲; 其二載於《景岳全書》等醫典,以五畜為名,稱馬癇、牛癇、豬癇、羊癇、雞癇。

《諸病源候論》五癲體系

  1. 陽癲
    多因陽氣亢盛、痰熱擾神所致。症見突發仆倒、面赤氣粗、四肢抽搐、喉中痰鳴,發作後常見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膩等熱象。
  2. 陰癲
    屬虛寒證型,多因陰盛陽衰或稟賦不足。發作時面色青白、抽搐緩弱,或見僵直,伴冷汗淋漓,醒後精神萎靡、脈沉細。
  3. 風癲
    與肝風內動密切相關,常因情志鬱怒誘發。特徵為發作前頭目眩暈,突然尖叫後昏仆,肢體強直抽搐明顯,符合「風勝則動」病機。
  4. 濕癲
    責之脾虛濕盛,痰濁蒙竅。發作時嘔吐涎沫甚多,肢體沉重難舉,平素多見胸悶納呆、舌苔白膩等濕象。
  5. 馬癲
    屬五癲重症,《千金要方》描述其「發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熱如火」,可能與現代醫學所稱「強直-陣攣性發作」相近。

《景岳全書》五畜癇分類
此說法源於古代取象比類思維,將發作聲響、動作特徵與動物類比:

  • 馬癇:叫聲如馬嘶,發作時頭頸後仰
  • 牛癇:叫聲沉悶如牛,伴肢體強直
  • 豬癇:口吐白沫,喉中痰鳴如豬吼
  • 羊癇:叫聲尖細,頭部歪斜顫動
  • 雞癇:點頭痙攣,狀如啄食

病機與治法
《外台祕要》指出五癲乃「臟腑相引,盈氣起寒厥」,強調臟氣失衡致氣機逆亂,痰隨氣升,蒙蔽清竅而發病。其典型症狀包括:突然昏厥不識人事、氣機上爭(肢體僵直或抽搐)、瘈瘲(肌肉抽掣)、口吐涎沫,經良久方蘇。

古方治療如:

  • 雄黃丸(《聖惠方》):主化痰開竅,含雄黃、硃砂等礦物藥,適用於痰熱壅盛型
  • 鐵精散(《千金翼方》):重鎮安神,以鐵落為君藥,針對肝風亢動證

理論延伸
《醫宗金鑑》進一步闡釋,五癲實為癇證不同證候表現,皆與「痰」密切相關,所謂「癇證有痰未必皆癲,癲證無痰不作」。其分類體現中醫「同病異治」思想,臨床需辨明痰熱、風動、虛實等不同病機,選用豁痰、熄風、補益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