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疔為中醫外科病症之總稱,指五種與臟腑密切相關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疾患。歷代醫家對五疔之分類各有側重,然其核心理論皆以「五臟應五色」為基礎,將疔瘡之色澤、形質與臟腑功能失調相聯繫。以下分述兩種經典分類體系:
一、《中藏經》五疔體系
此分類以「臟腑毒根說」為核心,認為疔發於肌表而根源在臟,五色對應五臟受邪:
-
白疔
- 病位根源:肺(肺主白色)
- 特徵:瘡面色白而頂透膿,周圍赤腫不甚,或伴咳喘、胸悶。
- 病因:肺熱熾盛,兼感風邪,毒鬱皮肉。
-
赤疔
- 病位根源:心(心主紅色)
- 特徵:瘡頭赤紅如朱,腫痛劇烈,或見舌糜、煩躁。
- 病因:心火亢盛,血分熱毒壅滯。
-
黃疔
- 病位根源:脾(脾主黃色)
- 特徵:瘡周黃暈明顯,潰後滲黃稠膿,或見脘痞、身重。
- 病因:脾濕化熱,毒聚肌肉。
-
黑疔
- 病位根源:腎(腎主黑色)
- 特徵:瘡色黯黑,堅硬如釘,痛徹骨髓,或見腰膝酸軟。
- 病因:腎陰虧虛,火毒內熾,深伏筋骨。
-
青疔
- 病位根源:肝(肝主青色)
- 特徵:瘡色青紫,脈絡瘀張,易潰爛出血,或伴脅痛、目赤。
- 病因:肝鬱化火,氣滯血瘀成毒。
二、《外科正宗》五疔體系
明代陳實功依臨床形態特徵命名,強調疔毒之凶險性:
-
火焰疔
- 對應臟腑:心
- 特徵:瘡頭紅腫灼熱如火焰,蔓延迅速,多生唇指。
-
紫燕疔
- 對應臟腑:肝
- 特徵:瘡形扁圓色紫,如燕巢狀,常見於背部。
-
白刃疔
- 對應臟腑:肺
- 特徵:瘡頂白而堅硬似刃,根腳深陷,多發頭面。
-
黑靨疔
- 對應臟腑:腎
- 特徵:瘡色黑如炭,凹陷如靨,周圍紫暗,多生足跟。
-
黃鼓疔
- 對應臟腑:脾
- 特徵:瘡體腫脹如鼓,膿黃黏稠,多發四肢。
中醫病機闡釋
五疔之成,首因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酒酪),致臟腑積熱;復感外邪(如風熱、濕毒),使氣血壅塞,經絡阻滯,化火成毒。其毒輕者發於肌腠,重者內攻臟腑,故古云「疔毒走黃」即指毒邪入血之危候。
歷代醫家雖分類相異,然皆重視「辨色歸臟」與「解毒透邪」之法,臨床須結合四診,察其色、位、形、症,以定治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