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五疔,病名。五種疔之總稱。歷代外科學家或各有不同內容之五疔者。如《中藏經》所稱之五疔,即白疔、赤疔、黃疔、黑疔、青疔。認為疔之根在肺者為白疔,其根在心者為赤疔,其根在脾者為黃疔,其根在腎者為黑疔,其根在肝者為青疔。其因皆由喜怒憂思,沖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高粱厚味,甘肥毒魚酢醬,或色欲過度之所致。蓄其毒邪,浸漬臟腑,始變為疔。

《外科正宗》卷二則命名五疔為:火焰疔、紫燕疔、白刃疔、黑靨疔、黃鼓疔。亦皆與五臟相應。各詳該條。

五疔,即五種疔。疔,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以紅腫熱痛為主要特徵。五疔是指五臟所生的疔,即肺疔、心疔、脾疔、腎疔、肝疔。

肺疔,又稱白疔,多發於胸背部,皮膚紅腫,疼痛劇烈,可伴有發熱、咳嗽、胸悶等症狀。

心疔,又稱赤疔,多發於面部,皮膚紅腫,疼痛劇烈,可伴有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

脾疔,又稱黃疔,多發於腹部,皮膚紅腫,疼痛劇烈,可伴有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狀。

腎疔,又稱黑疔,多發於腰骶部,皮膚紅腫,疼痛劇烈,可伴有腰痛、尿頻、尿急等症狀。

肝疔,又稱青疔,多發於四肢,皮膚紅腫,疼痛劇烈,可伴有頭痛、目眩、耳鳴等症狀。

五疔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可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外洗或內服。若疔腫較大,可在疔腫處切開排膿,並用消毒紗布包紮。

五疔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敗血症、膿毒血症等。因此,一旦發現疔腫,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