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毒發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毒發背

病名:五毒發背屬中醫「發背」病症之一類,記載於《本草綱目》卷二十,李時珍引《經驗方》載其治療可用金星草配伍生甘草研末,以溫酒送服取效。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可參見「發背」條目,然因其特性以「毒」為標,臨床辨證尤重毒邪蘊結之候。

病因病機
五毒發背多因內傷七情、飲食不節,或外感風熱濕毒,導致氣血壅滯、毒邪凝聚於背腧。其「五毒」之說,或與五臟毒熱相關(如心火、肝鬱化火、脾濕蘊毒等),亦可泛指多種邪毒交結,如風毒、濕毒、熱毒、火毒、痰毒等,纏滯經絡,發為癰疽。

臨床表現
發背初起常見背部局部腫硬、焮紅灼痛,漸至膿成潰破,或伴身熱煩渴、便秘溲赤。若屬五毒為患,其症多重,可見瘡形深潰、色紫暗或黑腐,周邊漫腫無頭,痛引肩背,甚而神昏譫語,提示毒邪內陷。

治法與方藥

  1. 內治

    • 清解五臟毒熱:依毒邪偏重選方,如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瀉火解毒,或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熱涼血。
    • 托毒排膿:若膿成未潰,可用透膿散(黃芪、當歸、穿山甲、皂角刺)益氣托毒;已潰則用托裡消毒散(人參、黃芪、白朮、當歸、白芍、川芎等)扶正祛邪。
  2. 外治

    • 初起可敷金黃散(天花粉、黃柏、大黃等)清熱消腫;
    • 膿成宜切開引流,後以九一丹(熟石膏、升藥)提膿去腐;
    • 潰後瘡口難斂,可生肌玉紅膏(當歸、白芷、血竭等)生肌收口。

古籍佐證
除《本草綱目》外,《外科正宗》亦載發背諸證,強調「毒發有五,五臟各有所主」,治療需辨臟腑毒勢深淺,分標本緩急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