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奪」詳解

「五奪」為中醫病理學名詞,出自《靈樞·五禁》,意指人體氣血津液嚴重耗損的五種狀況。此處「奪」作「耗奪」解,指精氣過度虧虛,使正氣衰微,元氣難以自復。在此狀態下,治療須避免使用瀉法,以免進一步損傷正氣,當以補益為先。

五奪之具體內容

  1. 形肉已奪
    形體消瘦、肌肉萎弱,反映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形肉枯槁者,多因長期飲食不調或慢性疾病消耗,導致氣血兩虛,營衛失和。
  2. 大奪血之後
    大量失血,如吐血、崩漏、外傷出血等,直接耗傷營血。《靈樞·營衛生會》云:「血者,神氣也。」血虧則氣無所附,易成氣隨血脫之危候。此時若誤用瀉法,恐加重陰陽離決。
  3. 大汗出之後
    津液與陽氣隨汗外洩。《溫病條辨》強調「汗為心液」,過汗不僅傷津,更易損心陽。若大汗不止,可致陰陽俱虛,甚則亡陽厥逆。
  4. 大洩之後
    劇烈腹瀉或久瀉耗傷脾胃之陰與陽氣。 《醫宗必讀》指出:「瀉責之脾,久瀉責之腎。」下利無度者,必損及腎陽,致命門火衰,此時若再攻下,恐成滑脫不禁。
  5. 新產及大血之後
    婦人分娩或流產大量失血,氣血驟虛。產後「百節空虛」,胞宮未復,若妄用瀉法,易致瘀血內留或正氣潰散,與《金匱要略》「新產不可汗下」之理相通。

五奪之病機核心

五奪皆以「氣血津液驟虧」為共性,涉及五臟虛損,尤重脾腎。如形肉奪責之脾胃,汗奪關乎心肺,血奪連及肝藏,產後奪血則衝任受損。中醫強調「奪虛不可瀉」,乃因瀉法本為祛邪而設,若施於正虛之人,非但不能除病,反會犯「虛虛」之戒。

治法與調攝原則

針對五奪,歷代醫家主張「急固元氣」,如形奪者補脾益氣,血奪者益氣生血,汗奪者斂陰固表,瀉奪者溫補脾腎,產後奪血則大補氣血兼化瘀滯。用方如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四神丸等,皆體現「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治則。

此理論不僅指導臨床用藥禁忌,亦反映中醫「扶正祛邪」的辨證思維,對後世溫病學派「存陰保津」之說亦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