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惡

「五惡」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指五臟對不同邪氣的特定避惡傾向。五臟各有所惡,反映其生理特性與病理易感性,亦為臨床診治之參考依據。

五惡之具體內容

  1. 心惡熱
    心屬火,主血脈而司神明,其性本熱。若外感暑邪或內生實熱,則易耗傷心陰,擾亂心神,可致煩躁、譫語、面赤、脈洪數等症。《靈樞·邪客》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熱邪易傷心陽,臨證需清心瀉火,如黃連、梔子等藥。
  2. 肺惡寒
    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寒性收引,易束縛肺氣,導致咳嗽、氣喘、鼻塞等症。《素問·咳論》云:「皮毛者,肺之合也。」故風寒襲表,常先犯肺。治療宜辛溫解表,如麻黃、桂枝等。
  3. 肝惡風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風為陽邪,其性善行數變,易引動肝風,導致眩暈、抽搐、震顫等症。《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臨證可見肝陽化風或熱極生風,治宜平肝息風,如天麻、鉤藤等。
  4. 脾惡濕
    脾主運化水濕,性喜燥而惡濕。濕為陰邪,易困阻脾陽,導致腹脹、泄瀉、食少、倦怠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瀉。」故治療需健脾化濕,如白朮、茯苓等。
  5. 腎惡燥
    腎主藏精,為水火之宅。燥易傷陰,耗損腎精,導致腰膝痠軟、耳鳴、口乾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燥勝則乾。」故腎陰不足者,須滋腎填精,如熟地黃、山茱萸等。

五惡之理論基礎

五惡與五行生剋密切相關,反映五臟與自然外邪的對應關係。五臟所惡者,皆其本臟易受之邪,如心火本旺,復加熱邪則亢盛為病;肺氣宜宣散,寒邪則令其鬱閉。此理論亦與六淫致病特性呼應,指導臨床辨證施治。

《內經》以降,歷代醫家對五惡皆有所闡發,如張介賓《類經》註解:「五臟之氣,各有所惡,各有所欲,皆由臟性使然。」此說進一步強調臟腑生理特性與病理變化的內在聯繫。

總之,五惡理論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與「臟腑辨證」的核心思想,為理解五臟功能與外邪侵襲關係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