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發:中醫臟腑病理之發病部位與時機闡微
五發乃中醫病理學重要概念,記載於《素問·宣明五氣篇》,闡述五臟疾病各具特異性之發病部位與時機規律,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與「形神一體」之整體觀。其文曰:「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此論不僅揭示臟腑虛實與體表組織之對應關係,更蘊藏四時陰陽消長對疾病發作之深層影響。
一、五發之臟腑歸屬與病理基礎
考《內經》「五發」之論,當與「五臟所主」理論相通。腎主骨,其性屬陰,故「陰病發於骨」者,多指腎陰虧虛或寒邪侵骨所致之腰膝酸軟、骨痿不用等症;心主血,其性屬陽,「陽病發於血」則多見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或血熱蘊結而生瘡瘍;脾主肌肉,其氣屬陰,「陰病發於肉」常見脾失健運而肌肉萎弱,或寒濕困脾致肢體浮腫;「陽病發於冬」者,蓋冬日陽氣內藏,若素體陽盛,陽氣鬱而化熱,易發熱病;「陰病發於夏」則因夏月陽氣外張,陰氣內虛,遂致陰虛火旺諸症顯現。
二、經絡連結與病位顯現機制
《靈樞·本藏》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五發之病位規律,實以經絡系統為橋樑。如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其陰虛則腰脊失養;心經別絡上行於面,血熱常現舌尖赤痛;脾經「絡胃屬脾」,其運化失常則肌肉消瘦。此乃「有諸內必形諸外」之具體展現,透過經絡聯屬,使內臟病變外應於特定體表組織。
三、四時陰陽消長與發病時律
《素問·寶命全形論》強調「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五發中「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之論,體現「冬傷於寒,春必溫病」(《陰陽應象大論》)的伏邪理論。冬日陽氣潛藏,若起居不慎,寒邪襲表,郁而化熱,至春發為溫病;夏日汗出過多,氣隨津泄,陰分易虧,至秋燥令行,則咳嗽咯血等陰虛之症易作。此時間醫學觀,正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依據。
四、臨床辨證與治法要義
歷代醫家運用五發理論,發展出相應治則。如「陰病發於骨」宜用左歸丸填精補髓;「陽病發於血」當取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陰病發於肉」者需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濕;至於季節性發病,則有「冬病夏治」灸法預防喘嗽,「夏氣通心」季用生脉散護陰等因時施治之法。明代張景岳更於《類經》註解:「五發者,言五臟之病,各有所發之處、所發之時也。」強調掌握此規律可提升辨證精準度。
此理論體系不僅解釋疾病現象,更指導臨床「見骨知腎、察血調心」的診斷思維,成為中醫臟象學說中連結生理、病理與診療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