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發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發疽

五發疽乃中醫外科病名,指癰疽發於頭面部及背部之特定部位者,主要包括腦疽、背疽、眉疽、髯疽及鬢疽。此名出自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並將癰疽依其深淺、輕重分為癤、癰、疽三等,而疽最為險重。

病因病機

齊氏認為五發疽之成因,多因內外因相合所致:

  • 內因:恣食肥甘厚味,致五臟積熱,熱毒蘊結。
  • 外因:衣着過厚,腠理疏鬆,寒邪易侵,郁久化熱。

臟腑熱盛則氣血凝滯,經絡壅塞,邪毒蓄聚,熱搏血分,血瘀肉腐而潰瘍成瘡。其毒淺者為癤,毒深者為癰,若熱毒深入筋骨,則成疽證。

證候特點

五發疽依其發病部位,各有特點:

  1. 腦疽(對口疽、偏腦疽):生於後腦正中部或偏側,多因膀胱經濕熱上攻,或腎陰虧虛,火毒凝滜所致。
  2. 背疽(發背):發於背部,有上、中、下之分,上背疽多屬風熱,中背疽多屬氣鬱,下背疽多屬濕熱。
  3. 眉疽:生於眉稜骨處,多因足太陽膀胱經風熱壅滯,或肝膽火熾上攻。
  4. 髯疽:生於頰髯部,屬陽明胃經熱毒熾盛或風火上炎。
  5. 鬢疽:發於兩鬢太陽穴處,多因少陽膽經風火鬱結,或三焦經熱毒上攻。

治法

治宜辨證分治,外治與內服並重:

  • 內治
    • 膿未成時,宜清熱解毒、活血散結,可選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
    • 膿成未潰,宜托毒透膿,用透膿散或當歸托里散。
    • 若膿泄不暢,需以追蝕之劑促其潰排,或施藥鋌(如三品一條槍)紝入瘡口引流。
  • 外治
    • 初起宜箍毒消腫,以金黃散或鹿角散醋調外敷。
    • 膿成宜切開排膿,或藥線引流,忌過早收口,防餘毒未清而復發。
    • 潰後若腐肉不脫,可予化腐生肌散,待膿淨方用生肌玉紅膏。

五發疽之調理須審證求因,明辨經絡所屬,隨證施治,庶免遷延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