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蜈蚣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蜈蚣疔,乃中醫外科病證之一,首載於明代申斗垣所著《外科啓玄》卷二。其名取象於形,蓋因疔瘡形狀似蜈蚣,頭足分明,紅腫堅硬,伴有寒熱交作之候。此證之發,多因飲食不潔,誤食被蜈蚣爬染之物,或觸碰蜈蚣毒液,致毒邪內侵,蘊結肌膚而成。

病機屬火毒壅滯,經絡阻隔。蜈蚣性善走竄,其毒熾烈,循經入絡,與人體氣血相搏,發為疔瘡。臨床可見局部紅腫灼痛,頂硬根深,或現黃白色膿頭,周圍有放射狀紅絲(即「紅絲疔」樣表現),甚則伴惡寒發熱、舌紅苔黃、脈數等全身症狀。

治療首重解毒散結,方藥內服可選黃連解毒湯加減,重用黃連、黃芩、梔子等清熱瀉火;外治法則以《外科啓玄》所載「雄黃定子」為代表,《醫宗金鑒》亦提倡用飛雄黃研末,醋調敷患處。蓋雄黃辛溫,功能燥濕殺蟲、解毒療瘡,為治蟲毒要藥。

若毒盛腫甚,古法尚可配合刺血泄毒,或以艾炷隔蒜灸之,使毒隨火化。然須辨明膿成與否,未成膿者宜消,已潰膿者當托,此乃治瘍大法。

此證與一般疔瘡鑑別要點在於:一則發病與蜈蚣接觸史相關;二則瘡形特異,常呈條索狀蜿蜒;三則毒勢走竄較速,易現紅絲上延之候。明代《瘍醫大全》更指出:「凡遇此證,當急治其標,遲則毒氣攻心,反為險候。」足見古人對其傳變之速已有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