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反惡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反惡候

五反惡候為中醫兒科危重證候之一,首載於明代《普濟方》,指小兒臨終前臟腑精氣耗竭所現之五種反向體徵,分別為「眼反」、「唇反」、「舌反」、「項反」、「腳反」。此證屬「真臟敗露」之象,五反同見者,多預後凶險,乃臟腑氣機逆亂、陰陽離決之兆。


1. 眼反
指雙目上視而不轉,瞳神散大或固定,白睛暴露。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眼反反映肝風內動、肝氣將絕。《小兒藥證直訣》言:「目睛上視,手尋衣領,此肝絕也」,提示肝血不能濡養筋目,風陽上擾神明。

2. 唇反
見口唇外翻,色青紫或蒼白,難以閉合。「脾其華在唇」,唇反象徵脾氣敗絕,土敗則津液失攝。《靈樞·經脈》提及:「足太陰氣絕,則唇反」,脾胃生化之源竭,肌肉失養所致。

3. 舌反
舌體僵硬蜷縮,或吐弄不收,甚則黑燥無津。「心開竅於舌」,舌反為心陰耗竭、神機渙散之徵。《證治準繩》描述:「舌卷囊縮者,厥陰絕也」,涉及心腎陰液涸竭,經脈攣急。

4. 項反
頭頸後仰,角弓反張,項背強直。此乃督脈受損、太陽經氣絕之象。《傷寒論》中「痙病」記載:「背反張者,太陽病」,而五反惡候之項反更因腎精虧虛,髓海不充,督脈失於溫煦。

5. 腳反
足掌內收蜷曲,或下肢強直如棍。《素問·痿論》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腳反提示肝腎精血枯槁,筋脈失濡,虛風內動,屬「瘛瘲」之危候。


病機與辨證
五反惡候之形成,根源在於「五臟精氣脫絕」。《黃帝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此證卻見正氣潰散,陰陽不相維繫。其病機可歸結為:

  • 肝風鴟張:肝陰耗竭,虛風內動,致眼反、腳反。
  • 心脾兩敗:氣血無援,神失所養,見舌反、唇反。
  • 督腎虧虛:髓海空虛,經脈失養,發為項反。

臨床須辨別是否兼見「五軟」、「五遲」等先天不足病史,或熱病傷陰、暴瀉脫液等後天耗損。若五反漸次出現,多屬臟氣漸衰;驟然同現者,常為邪陷心包、閉阻神機之急候。


古籍記載與發展
除《普濟方》外,清代《幼幼集成》進一步闡述:「五反者,形與神離也」,強調形神俱敗為其本質。唐宋以前醫家多將其歸於「慢驚風」、「天釣」等病範疇,至金元時期,朱丹溪從「陰虛陽亢」論治,提出「大補真陰」或可挽治,然五反全現者仍屬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