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風

「五風」一詞首見於《素問·金匱真言論》,其載「經有五風」,意指五臟受邪風所傷而產生的病證。明代醫家馬蒔進一步註解:「五風者,即八風之所傷也,特所傷臟異,而名亦殊耳」,說明五風實為自然界「八風」(四方與四隅之風)侵襲人體後,因所傷臟腑不同而呈現的病理變化。

五風與臟腑的對應關係 中醫學認為,五臟各有所主,風邪入內則隨臟氣特性而表現各異,形成五種特定證候:

  1. 肝風:風邪犯肝,多見眩暈、抽搐、肢體震顫,或目睛上視。肝主筋,風性主動,故證候多與筋脈失常相關。
  2. 心風:風擾心神,可見心悸、譫語、神志昏亂。《聖濟總錄》指出:「心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
  3. 脾風:風襲中土,常見腹脹、泄瀉、四肢倦怠。脾主運化,受風則升清降濁失司,易生濕困之象。
  4. 肺風:風邪犯肺,多發咳嗽、鼻塞、皮膚瘙癢。肺合皮毛,風邪外束則肺氣宣肅失常。
  5. 腎風:風入腎絡,症見面浮肢腫、腰脊疼痛。腎主水,風水相搏則水液代謝紊亂,甚則「面龐然浮腫」(《靈樞·論疾診尺》)。

病機與辨治要點 五風之生,緣於正氣內虛,風邪乘虛內陷臟腑。《諸病源候論》強調:「臟腑虛弱,精神離散,則風邪入於臟腑」,其病機關鍵在於:

  • 風性善行數變,致病具有發病迅速、症狀遊走之特徵
  • 臟氣虧損程度決定風邪內侵深淺,如腎風多见本虛標實
  • 五風可相互傳變,如肝風上擾可引發心風躁動

歷代醫家依五風特性發展相應治法,如:

  • 肝風宜熄風潛陽,常用羚角鈎藤湯
  • 心風當清心安神,黃連解毒湯加減
  • 脾風需健脾袪風,參苓白朮散配合防風
  • 肺風應宣肺疏風,桑菊飲合玉屏風散
  • 腎風需溫陽利水,真武湯佐桂枝

理論發展與臨床延伸 宋代《太平聖惠方》將五風與五志過極相聯繫,提出「憂思悲恐驚」過度亦可化生內風。明清時期,醫家更重視五風與氣血關係,如張璐《張氏醫通》指出:「凡風必乘氣血之隙」,補充了氣滯血瘀致風的病機。現代中醫臨床將五風理論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疾患等領域,如肝風內動與帕金森氏症、腎風與腎病綜合徵的辨治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