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風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風變

病證名,首載於元代醫家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屬中醫眼疾範疇,又稱「五風變內障」。此病名源自中醫對內障疾病的特殊分類,與「五風」(即青風、綠風、黃風、烏風、黑風)相關聯,反映其病情變化多端、病勢急驟之特徵。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五風變的發生與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1.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則化火,火性上炎,灼傷目絡。
  2. 肝腎陰虛:陰精虧耗,虛火上擾清竅,導致目內津液失調。
  3. 脾虛濕泛: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上蒙清竅,阻滯目中氣血運行。

臨床表現

五風變的症狀常表現為眼部脹痛、視物昏矇、瞳神散大或變色,並可伴隨頭痛、嘔惡等全身症状。根據「五風」之別,具體特徵略有差異:

  • 青風:瞳神微散,視物如隔紗,眼壓輕度升高。
  • 綠風:瞳神渾濁呈淡綠色,目赤脹痛,病勢較急。
  • 黃風:瞳神泛黃,視力銳減,多屬晚期重症。
  • 烏風:瞳神暗滯無光,視野狹窄。
  • 黑風:瞳神完全失明,病情危篤。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五風變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常用治法包括:

  1. 清肝瀉火:適用於肝火上攻證,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2. 滋陰降火:針對肝腎陰虛,方用知柏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
  3. 健脾利濕:若屬痰濕阻絡,可選用溫膽湯合五苓散。

古籍考證

《世醫得效方》指出此病「內障之變,五色為候」,強調觀察瞳神色澤變化對辨證的重要性。後世醫家如《銀海精微》進一步闡述其與「五輪學說」的關聯,認為病位多責之於風輪(角膜與虹膜)及水輪(瞳孔與晶狀體)。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五風變的症候與現代醫學所稱的「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有部分重合,尤其綠風、青風的描述近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而黃風、黑風則可能與晚期視神經萎縮相關。然中醫更注重整體調理與臟腑功能平衡,而非僅限於局部病變。

(全文聚焦中醫學理與古籍論述,未涉現代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