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疳
概念
五疳為中醫兒科學重要範疇,係指五種不同類型之疳證總稱。疳證多發於小兒,由脾胃虛損、運化失常所致,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飲食異常、面黃髮枯、精神萎靡等證候群。歷代醫家對五疳之分類各有論述,主要可分為臟腑分型與病機分型兩大系統。
《小兒藥證直訣》五臟疳分類
心疳
又稱驚疳,蓋因心血不足所致。證見身熱面赤、口舌生瘡、煩躁驚悸、盜汗飲冷、小便赤澀,甚則咬牙弄舌、睡臥不安。其成因多由心火亢盛或母體孕時七情內傷,傳於胎兒所致。治療當以清心瀉火為主,常用導赤散加減。
肝疳
亦稱風疳,係肝陰虧虛之證。典型症狀包括目澀羞明、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瀉青夾水、色青黃色不澤、毛髮稀疏。此證多因肝失疏泄,風火相搏,或過食辛熱之物傷肝陰所成。治宜養肝息風,方選柴胡清肝散合決明散。
脾疳
又名食疳,乃脾虛失運之證。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腹大如鼓、納呆嘔逆、食入即瀉、肌瘦神疲、嗜食泥土異物。《醫宗金鑒》言其「脾疳多因傷食成」。治法當健脾消積,常用參苓白朮散合肥兒丸化裁。
肺疳
又稱氣疳,因肺陰虧耗所致。證見咳嗽氣逆、咽喉不利、鼻瘡流涕、皮毛焦枯、寒熱時作。多由外邪犯肺或久嗽傷肺而成。治療宜益陰潤肺,選用補肺阿膠湯加減。若兼有痰熱,可佐以清金化痰之品。
腎疳
亦稱骨疳,屬腎精虧虛之證。臨床特徵包括解顱囟開、齒遲行遲、骨瘦如柴、足冷如冰、夜啼遺尿。此證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及腎所致。治當滋腎填精,方選六味地黃丸加鹿茸、龜板等血肉有情之品。
《諸病源候論》五疳分類
白疳
主因肺脾兩虛,營衛不和。證候特點為皮膚枯燥失去彈性,面色蒼白無華,唇甲淡白,毛髮易脫。其病機為氣血生化不足,肌膚失養。治療著重補益脾肺,可用人參養榮湯加減。
赤疳
乃心火亢盛,灼傷陰血之證。臨床表現為毛髮焦枯無澤,顴赤唇紅,煩渴引飲,口舌糜爛,甚則血熱妄行而見衄血。治法宜涼血清熱,方選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
蟯疳
屬濕熱蘊結,流注經絡之證。主症為體重異常增加而浮腫,脊膂疼痛,關節腫脹,小便混濁。其病理特點為濕熱之邪遊走於臟腑經絡間。治當清熱利濕通絡,用茵陳五苓散配合四妙散加減。
疳(匿^蟲)疳
此乃濕毒下注,侵蝕下部之證。症狀特點為肛門癢痛,腰脊拘攣不舒,甚則生瘡潰爛。《外科正宗》稱其「癢如蟲行」。治療重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內服可用萆薢滲濕湯,外用苦參湯熏洗。
黑疳
為臟腑敗傷,陰竭陽脫之危證。臨床見大量下黑血污便,面色黧黑,四肢厥冷,氣息微弱。隋唐醫家視為五疳中之重證,預後不良。急當回陽固脫,可用獨參湯合黑錫丹搶救。
病機探微
五疳之形成,關鍵在於「脾胃受傷,百病由生」。《幼科發揮》指出:「疳之為病,皆虛所致」。其演變過程可分三階段:
- 初傷脾胃:運化失常,積滯內生
- 氣液耗傷:生化無源,形體失養
- 累及五臟:臟腑虛損,變證叢生
歷代醫家強調,疳證雖分五型,臨證常見相互兼夾。如心脾同病之驚疳夾食,肝腎兩虧之風疳兼骨疳等,須詳辨標本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