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鬲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鬲氣乃中醫學中對於鬲氣疾患的分類總稱,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五鬲氣候》,亦稱「五鬲」。此分類以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為綱,將鬲氣病證細分為五種类型:
- 憂膈
因情志抑鬱,憂思傷脾所致。病機關鍵在於氣機鬱滯於胸膈,症見胸膈痞滿、食欲不振、吞嚥阻礙伴隨精神憂鬱、嘆息頻作。其病理多牽涉肝氣犯胃,屬「七情內傷」範疇。 - 恚膈
緣於忿怒傷肝,氣逆上衝。臨床特徵為胸膈灼痛、呃逆嘔酸、煩躁易怒,甚則咯血。此型與肝火犯胃、氣血上逆相關,古籍強調「怒則氣上」之病機演變。 - 氣膈
因氣機升降失常,痰氣交阻而成。主症為胸膈脹痛、噎塞感、食入即吐,其特徵為症狀隨情緒波動加劇。病理多涉及肺胃氣逆與痰凝,《金匱要略》所謂「胸中大氣不轉」與此相關。 - 寒膈
因陽虛內寒或外寒客胃所致。表現為胸膈冷痛、泛吐清涎、畏寒喜暖、食後脹滿加重。此型屬「陰證」範疇,與脾胃虛寒、命門火衰密切相關。 - 熱膈
多因飲食辛熱或胃腑積熱引發。症見胸膈灼熱、口渴引飲、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其病機為陽明燥熱上灼,與《內經》「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之論相符。
此五類分型體現中醫「辨證求因」之特點,皆以「氣機痞塞於鬲」為核心病位,然病性有寒熱虛實之異。歷代醫家發展其治法,如朱丹溪以越鞠丸解六鬱,張仲景用旋覆代赭湯降氣鎮逆,皆可依證化裁運用。鬲氣病證與現代醫學之食道功能障礙、胃食道逆流等疾患存在部分交集,然中醫理論體系更著重整體氣化失調之辨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