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膈是中醫學中的一組病症,泛指因情志、氣機、寒熱或飲食等因素導致膈間氣機阻滯的病理現象。歷代醫家對「五膈」的分類略有差異,以下分別闡述其三種主要分類體系,並結合中醫理論解析其病機與特性:
一、《肘後備急方》之分類
據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所載,五膈指:
- 憂膈:因過度憂慮,氣結於胸膈,症見胸悶、噎塞、食欲不振。
- 恚膈(怒膈):因忿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胃,症見脅痛、呃逆、吞咽困難。
- 氣膈:氣機升降失司,痰氣交阻,症見胸膈脹滿、食後嘔噦。
- 寒膈:中陽不足,寒凝膈間,症見畏寒、泛吐清涎、食物難下。
- 熱膈:膈間鬱熱灼津,症見口乾舌燥、煩熱、食入即吐。
此分類強調情志(憂、恚)與寒熱病邪對膈機能的影響。
二、《外台秘要》之分類
唐代王燾《外台秘要》提出另一種分法:
- 憂膈:與前同,主因情志鬱結。
- 氣膈:側重氣滯痰阻,與肺胃氣逆相關。
- 食膈:因飲食不節或宿食停滯,症見噎塞、反胃。
- 寒膈:寒邪直中或脾虛生寒,阻滯氣機。
- 飲膈:水飲內停於膈,症見胸脅漉漉有水聲、嘔吐痰涎。
此體系納入「飲膈」,凸顯水濕代謝異常的致病因素。
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之分類
宋代陳無擇從情志致病角度劃分:
- 憂膈:思慮傷脾,氣滯成噎。
- 思膈:思則氣結,久致絡脈瘀阻。
- 怒膈:肝鬱化火,灼津為痰,痰火膠結。
- 恐膈:恐傷腎氣,腎不納氣,上逆衝膈。
- 喜膈:過喜則心氣渙散,膈氣不收,症見噯氣頻作。
此分類系統體現「三因學說」中情志內傷的核心病機。
中醫病機解析
五膈的共通病理為「膈間氣機阻塞」,涉及臟腑以肝、脾、胃為主。情志失調可致肝鬱氣滯;飲食寒熱不節則傷脾胃,釀生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進一步阻碍氣機升降。如《醫宗金鑒》云:「膈者,阻隔不通,病在氣分。」後世醫家多結合具體證型,以疏肝理氣、溫陽散寒、清熱化痰等法治之,並注重調攝情志與飲食。
此外,五膈與「噎膈」(類似現代醫學的食管梗阻類疾病)概念相關聯,但五膈更強調功能性障礙的早期表現,為中醫辨證的重要範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