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更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更嗽,又稱「五更咳嗽」,為中醫病證名,指患者於每日黎明時分(約凌晨3至5時)出現咳嗽,或原有咳嗽在此時段加劇之症狀。此病名首載於明代醫家程玠所著《松崖醫經·咳嗽》,後世醫家多從臟腑氣機與陰陽消長角度闡發其病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五更時分正值寅時,為肺經當令,亦屬陰陽交會之際。此時陽氣初升,若體內痰濕、食滯或陰虛火旺等病理因素滯留,易致肺氣宣降失常而發咳。歷代醫家對病機見解略異:

  1. 胃火犯肺説:明代《丹溪心法》指此證多因「胃中食積鬱熱,至五更時分,陽氣萌動,火氣循經上犯於肺」,強調宿食停滯中焦,化熱上灼肺金。
  2. 脾虛痰泛説: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提出「五更嗽或晨起痰多,皆由脾陽不振,運化失職,痰濕上貯於肺」,認為寅時氣血注肺,脾虛不化之痰濕隨經氣上逆而咳。
  3. 肝肺氣逆説:部分醫家補充,寅時亦為肝氣升發之始,若肝鬱化火或肝血不足,可致木火刑金,引發晨咳。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食積鬱熱證

    • 主症:咳嗽痰黃黏,脘腹脹滿,噯腐吞酸,舌苔厚膩。
    • 治法:消食導滯,清肺降火。
    • 方藥: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枳實、黃連,或保和丸(《丹溪心法》)合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2. 脾虛痰濕證

    • 主症:咳嗽痰白量多,胸悶氣短,面色萎黃,舌淡胖有齒痕。
    • 治法:健脾化濕,培土生金。
    • 方藥: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加炮薑,痰濕重者可合苓桂朮甘湯(《金匱要略》)。
  3. 陰虛肺燥證

    • 主症:乾咳無痰或痰少質黏,咽乾顴紅,舌紅少津。
    • 治法:滋陰潤肺,清降虛火。
    • 方藥: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合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火旺者加地骨皮、桑白皮。

針灸療法
取穴以肺經、脾經為主,常用列缺、太淵、足三里、豐隆等穴。食積者加刺內庭;脾虛者灸中脘;陰虛者補太溪。

藥膳調養
食積者可用蘿蔔子粥(《食醫心鏡》);脾虛者宜山藥茯苓羹;陰虛者服百合杏仁枇杷露(《飲膳正要》)。

此證雖病位在肺,實與脾胃肝腎密切相關,臨證需審因論治,不可見咳止咳。歷代醫案亦記載,五更嗽久不愈者,需考慮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可能,當參酌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溫補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