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更頭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更頭暈

病證名,指頭部昏沉眩暈之症,其發作多在五更時分(凌晨三至五時)。此症主要由陽氣虛弱所致,蓋中醫理論認為「陽主動」,人體陽氣充沛則升發暢達,清陽上濡頭目,故神清氣爽而不暈;反之,若陽氣不足,至五更時分,外界陰氣尚盛,人體亦處靜臥未動之態,陽氣無力升舉,反潛沉於下焦,致使上焦清竅失養,故而發為頭暈。

病因病機

  1. 陽虛不升:五更為陰陽交接之際,若素體陽氣虧虛,或久病耗傷陽氣,陽氣衰微則無力溫煦升發,頭面清陽之氣不足,遂發眩暈。
  2. 脾腎兩虛: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源」,腎陽虛衰可致脾陽不振,水穀精微化生不足,清陽不升;另腎主藏精,精虛則髓海空虛,亦可能加重頭暈。
  3. 濕濁內阻:若陽氣虛弱,水濕運化失司,痰濕內生,阻遏中焦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上蒙清竅,亦可誘發頭暈,此類患者多伴頭重如裹、胸悶泛惡等症。

辨證要點

  • 虛證為主:五更頭暈多屬虛證,常伴面色晄白、四肢不溫、精神萎靡、脈沉遲無力等陽虛之象。
  • 與時辰相關:其發作具特異性,與五更陽氣始生而人體陽氣未及時響應相關,此點可與其他時段頭暈(如肝陽上亢之午後頭痛)鑑別。

相關典籍佐證
《黃帝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若陽氣虛衰,神失所養,則頭目昏蒙;《景岳全書》亦載:「無虛不作眩」,強調陽氣虛損為眩暈之根本。

附:與西醫概念之比對
西醫之「體位性低血壓」或「內耳平衡失調」等症,或與五更頭暈部分症狀雷同,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化失調,尤其重視時辰與臟腑氣血之關係,治療上非僅對症,更需溫補陽氣、調和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