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窗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窗籠

概念溯源

窗籠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為中醫古籍中對耳部結構的特殊稱謂。此名詞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具有多重指涉,主要包含三種不同的解剖定位與功能詮釋。

三種主要涵義

一、泛指耳部整體

《靈樞·衛氣》明確記載:「窗籠者,耳也。」此處窗籠指代整個耳部解剖結構。在中醫藏象理論中,耳為「宗脈之所聚」,與五臟六腑皆有聯繫,尤以腎為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腎主耳」,故窗籠之功能狀態可反映腎精盛衰。

二、特指聽宮穴

《針灸甲乙經》提出:「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此處窗籠具體定位於耳屏前方,即手太陽小腸經之聽宮穴所在。該穴位於耳屏與下頜骨髁突之間,按壓時可感知脈動,主治耳鳴、耳聾等耳疾。

三、專指耳中結構

《靈樞·根結》記載:「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此處窗籠特指耳道深部結構,與少陽經脈密切相關。足少陽膽經「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經氣結聚於耳中窗籠之處。

經絡聯繫

窗籠與多條經脈存在密切聯繫:

  • 手少陽三焦經:其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 足少陽膽經:循行「上抵頭角,下耳後」
  • 手太陽小腸經:分支「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生理功能

窗籠在中醫生理論中主要承擔以下功能:

  1. 司聽覺:為「清陽之氣上走空竅」之所,主管聲音辨識
  2. 平衡功能:與少陽經氣相關,影響身體平衡
  3. 經氣輸注:作為多條經脈的交會點,影響頭面部氣血運行

臨床意義

窗籠異常可表現為:

  • 聽覺障礙:耳鳴、耳聾
  • 平衡失調:眩暈、站立不穩
  • 經氣不暢:偏頭痛、頜關節不適

歷代醫家對窗籠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單純解剖定位發展至包含功能系統的整體概念,體現中醫「形神合一」的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