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更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更瀉
病證名,又稱「五更泄」、「雞鳴瀉」或「腎瀉」。首載於《張氏醫通·大小府門》,屬中醫泄瀉病之一,特指於黎明時分(約五更天,即凌晨3至5時)發作的腹瀉。其特徵為每日定時發作,瀉下稀溏或完穀不化,伴隨腸鳴腹痛,瀉後稍緩,病程纏綿。
中醫病機與辨證
-
脾腎陽虛:
五更瀉多因先天不足、久病耗傷,或年老體衰,導致脾腎陽氣虧虛。腎陽為人身元陽之本,主司二便;脾陽頼腎陽溫煦,運化水穀。若脾腎陽衰,黎明時分陰寒極盛,陽氣未振,則陰寒內擾,水濕下注大腸而致瀉。- 臨床表現:畏寒肢冷、腰膝痠軟、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
- 古籍論述:
《醫方集解》云:「五更瀉者,腎虛也。」《景岳全書》則指出:「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腎陽不足,則陰寒盛而泄瀉作。」
-
肝脾不和:
部分病例因情志失調,肝鬱乘脾,氣機紊亂,逢寅卯時(肝經當令)加重,導致腹痛即瀉。- 臨床表現:胸脅脹悶、噯氣頻作、瀉後痛減、脈弦。
治法與方藥
- 溫補脾腎:
經典方劑為四神丸(《證治準繩》),由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組成,佐以生薑、大棗,溫腎暖脾、固澀止瀉。若兼脾虛氣弱,可合附子理中湯加減。 - 疏肝健脾:
肝鬱明顯者,選用痛瀉要方(《丹溪心法》),配伍白朮、白芍、防風、陳皮,抑肝扶脾。
與其他泄瀉之鑑別
五更瀉需與「飧泄」(完穀不化)、「濡泄」(瀉下如水)區分,後二者多責之於濕盛或脾虛,而五更瀉特重腎陽虛衰之病本。
此證常見於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疾患,然中醫辨證首重病機,不拘西醫病名,故臨床須詳察脈證,方藥隨證變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