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宮」詳解
一、五宮的方位概念
「五宮」在中醫經典文獻中首見於《靈樞·九宮八風》,主要指代東、南、西、北、中五個基本方位。此概念源自古代中國的宇宙觀,將空間劃分為五個主要區域,與五行學說密切相關:
- 東方屬木
- 南方屬火
- 西方屬金
- 北方屬水
- 中央屬土
《靈樞》記載:「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杵木,揚沙石」,描述太一(北極星)運行至中央土位時,氣候異常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影響。這種方位劃分不僅用於風水定位,更是古人觀察自然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關聯的重要框架。
二、五宮的中央土位涵義
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出:「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五宮」,此處特指中央土位受到的邪氣侵害。中醫理論認為:
- 中央五宮對應脾胃系統
- 土位主宰四季更替的過渡時期
- 五行中土能生養萬物,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當邪氣侵犯五宮(中央土位)時,會出現運化失常的病理表現,如《內經》所言:「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這種定位方式將方位與臟腑功能、病理變化有機結合,形成獨特的診斷思維模式。
三、五宮與五臟神的對應關係
《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張志聰註解明確指出:「五宮,五臟神之所捨也」。這裡的五宮概念已從空間方位轉化為人體內部結構,具體指代五臟系統:
- 肝宮:藏魂,主謀慮
- 心宮:藏神,主神明
- 脾宮:藏意,主思慮
- 肺宮:藏魄,主治節
- 腎宮:藏志,主伎巧
五宮作為五臟神的居所,提示五臟不僅有物質功能,更有精神層面的主宰作用。五味偏嗜會損傷五宮,反映中醫「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強調飲食與精神健康的密切關係。
四、五宮理論的臨床應用
在古代中醫診療體系中,五宮概念滲透於多個方面:
脈診應用:
- 左手三部對應東(肝)、南(心)、中(脾)
- 右手三部對應西(肺)、北(腎)、中(命門)
針灸配穴:
- 五宮方位對應五輸穴的配伍原則
- 中宮土位對應足三里等健脾要穴
藥物歸經:
- 根據五宮方位特性選擇藥物作用部位
- 中央土位藥物多具調和中焦功效
導引養生:
- 五禽戲對應五宮方位調節
- 呼吸吐納配合方位意念引導
這一理論體系將空間方位、臟腑功能、精神活動統一於「五宮」概念中,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