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穀之中醫涵義探微

五穀為中醫傳統飲食養生之基礎,其概念最早載於《黃帝內經》,屬「五穀為養」之核心,與五臟氣血生化息息相關。歷代醫家對「五穀」之具體所指略有差異,然其性味歸經與調和臟腑之功用,始終為中醫藥食同源理論之重要實踐。

一、經典文獻所述五穀

  1. 《素問·藏氣法時論》
    以「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為五穀,強調其「養」臟腑之能。此五物分屬五行,對應五臟:

    • 粳米(甘平,入脾胃):益氣和胃,為補中焦之主糧。
    • 小豆(赤小豆,酸平,入心小腸):利水活血,通調心氣。
    • (小麥,甘微寒,入心脾):養心安神,除煩止渴。
    • 大豆(黃豆,甘平,入脾胃腎):健脾寬中,滋養腎精。
    • 黃黍(黍米,甘溫,入肺大腸):補肺益氣,潤腸通便。
  2. 《靈樞·五味》
    載「秔米、麻、大豆、麥、黃黍」,其中「麻」指火麻仁(非今之芝麻),具潤燥滑腸之效。此分類更側重五穀對經脈氣血的濡養:

    • 秔米(即粳米):滋養太陰經(肺脾)。
    • (火麻仁):潤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
    • 麥、大豆、黃黍:分調少陰(心)、少陽(三焦)、太陰(肺)之氣。

二、中醫理論下五穀之功用

  1. 性味與歸經
    五穀多屬甘味,甘能補中,與「脾土為後天之本」相應。其性平和,不易偏勝,故《內經》列為養生之首。

  2. 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運化五穀精微,化為營衛氣血。如粳米之緩補、小麥之清補、大豆之厚補,各適應不同體質需求:

    • 氣虛者宜粳米、黃黍;
    • 濕滯者宜小豆、麥;
    • 陰虧者宜大豆、麻仁。
  3. 五行配伍之妙
    五穀搭配可調節五行生剋。如《千金要方》以「小麥配黃黍」抑肝木過旺;「大豆佐粳米」助腎水涵木,體現中醫整體平衡之思維。

三、後世醫家之拓展

明代《本草綱目》將五穀擴充至「稻、黍、稷、麥、菽」,並詳述其藥用:

  • 稷米(小米):咸微寒,益腎除熱,為產後調養要藥;
  • 稻米(糯米、粳米):溫涼有別,分補肺脾之陽與陰。

五穀之應用,實為中醫「治未病」與「食療」之典範,其精微處在於配伍與節氣調攝,非僅充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