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穀之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穀之府

五穀之府為中醫對的別稱,首見於《靈樞·本輸》:「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意指胃為受納、腐熟水穀之重要臟器,故以「府」喻其匯聚之能。

在中醫臟象理論中,胃屬六腑之一,與脾相表裏,共為「後天之本」。其生理特性如下:

  1. 主受納、腐熟水穀:胃承接口腔初步咀嚼之食糜,透過胃陽之氣溫煦消磨,化為食糜(「腐熟」),為後續脾之運化奠定基礎。
  2. 以降為和:胃氣宜降,方能將食糜下傳小腸;若胃氣上逆,則見噯氣、嘔吐等症。
  3. 水穀之海:《靈樞·海論》稱胃為「水穀之海」,強調其儲藏與初步消化之功能,為氣血生化之源頭。

胃與協作,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一陰一陽,共司消化吸收。此外,《黃帝內經》提出「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說明胃氣強弱直接影響全身臟腑機能,故臨床重視「保胃氣」原則,如《傷寒論》以「存津液、護胃氣」為治傷寒之大法。

經脈循行方面,胃經(足陽明經)起於鼻翼旁,下行入齒,繞口唇,循喉嚨,屬胃絡脾,其脈氣盛衰可反映胃之狀態,如頤腫、齒痛等症常與胃經相關。

歷代醫家對胃之論述尚有:

  • 李東垣《脾胃論》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主張調理胃氣為治虛損關鍵。
  • 清代葉天士提出「胃喜潤惡燥」,指出胃陰易耗,治胃需顧及津液充盈。

綜言之,「五穀之府」不僅是解剖學上的胃臟,更是中醫氣化理論中消化代謝的核心,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係氣血盛衰與疾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