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五官」之探析

一、五官為五臟之外候
中醫理論中,「五官」為人體外部器官之統稱,包含鼻、目、口唇、舌、耳五者,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為臟腑氣血盛衰之外在表徵。《靈樞·五閱五使》明載:「五官者,五臟之閱也」,意指五官如同五臟的窗口,透過其形態、色澤與功能變化,可窺探內在臟腑之狀態。

  1. 鼻為肺之官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鼻之通暢與否、嗅覺敏鈍,直接反映肺氣宣發肅降之功。若肺氣壅滯,可見鼻塞流涕;肺燥津虧,則鼻乾無涕。
  2. 目為肝之官
    肝藏血,主疏泄,其精華上注於目。目之視覺、色覺及潤澤程度,與肝血充盈、肝氣調達相關。肝血不足則目眩視弱;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
  3. 口唇為脾之官
    脾主運化,其華在唇。口唇之色澤與豐潤與否,反映脾氣健運及氣血化生之能。脾虛者唇色淡白;濕熱蘊脾則口唇糜爛。
  4. 舌為心之官
    心主血脈,開竅於舌。舌體之靈活度、色澤與味覺功能,皆與心血、心氣相關。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心火上炎則舌紅生瘡。
  5. 耳為腎之官
    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耳。耳之聽力與腎精盛衰相繫。腎精虧虛則耳鳴耳聾;腎陽不足則耳廓蒼白不溫。

二、五色診法中之「五官」
《靈樞·五色》另提出「五官」作為病理診察之綱要,指青、黑、黃、赤、白五種病色所對應之證候,為望診重要依據:

  • 青黑主痛: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常見於寒凝或瘀血所致之痛證。
  • 黃赤主熱:黃為脾濕蘊熱,赤為心火亢盛,二者多見於實熱證或陰虛內熱。
  • 白主寒:氣血虛弱或陽氣衰微,常見於失血、陽虛或寒邪客表之證。

此五色診法不僅運用於面部望診,亦延伸至舌象、膚色等全身診察,輔助辨別病性之寒熱虛實。

三、整體觀與五行配屬
中醫強調「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五官功能既受五臟滋養,亦受五行生剋制約。如:

  • 木(肝)生火(心),故肝血足則心脈暢,舌色紅潤;
  • 水(腎)克火(心),腎陰不足可致心火獨亢,見舌尖紅赤。

此外,五官之間亦互相影響,如肺氣失宣可致鼻塞,進而影響口呼吸,累及脾之運化,體現「臟腑-五官-整體」之動態平衡。此理論為中醫診斷與調理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