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五果」詳解

在中醫理論中,「五果」指棗、李、杏、栗、桃五種果實。此概念源於《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載:「五果為助」,意指五果作為飲食輔助,可調和五臟氣血,補益人體所需。以下分述其性味歸經與中醫應用:

一、棗(大棗)

  •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經。
  •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调和藥性。
  • 應用: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證,如「甘麥大棗湯」治婦人臟躁,或配伍生薑以調和營衛。

二、李(李子)

  • 性味歸經:甘、酸、平,歸肝、腎經。
  • 功效:清熱生津,疏肝解鬱,利水消腫。
  • 應用:適用於陰虛內熱、津傷口渴,或肝氣不舒所致胸脅脹滿。然其性略涼,過食恐傷脾胃。

三、杏(杏仁)

  • 性味歸經:苦杏仁苦、微溫(有小毒),甜杏仁甘、平,歸肺、大腸經。
  • 功效:苦杏仁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甜杏仁偏潤肺止咳。
  • 應用:如「麻杏甘石湯」用苦杏仁宣降肺氣,治風熱咳喘;甜杏仁多作食療,緩解乾咳。

四、栗(板栗)

  •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腎經。
  • 功效:健脾益氣,補腎強筋,活血止血。
  • 應用:適合脾虛泄瀉、腎虛腰膝痠軟者,《千金方》載其可治筋骨斷碎。

五、桃(桃子、桃仁)

  • 性味歸經:桃肉甘、酸、溫;桃仁苦、甘、平(有小毒),歸心、肝、大腸經。
  • 功效:桃肉生津潤腸;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應用:桃仁為「桃核承氣湯」主藥,治下焦蓄血;鮮桃滋陰潤燥,緩解津虧便秘。

中醫理論背景
「五果為助」體現中醫飲食養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原則,強調果實類食物能輔助穀物主食,調補五臟之偏。五果對應五行,如棗補脾土、李疏肝木、杏潤肺金、栗益腎水、桃活心血,其性味配伍亦符合「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的五行調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