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五過」探析

一、診治五過溯源

五過之說首見於《黃帝內經》,分載於《素問·疏五過論》與《靈樞·五禁》兩篇,乃中醫診療過程中應當避免的五種重大過失。此概念集中體現了傳統中醫「治未病」思想與「辨證論治」精微,歷代醫家皆視為臨證要旨。

二、《素問》診斷五過詳解

1. 不詳問診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未能細究疾病起因,包括:

  • 發病時間與環境變化
  • 情志憂患狀況
  • 飲食起居失常情況 此過失導致無法掌握疾病全貌,違背「必問其所始」的診察原則。

2. 不察環境

「不知病情,不察從容」-忽略病人生活環境影響:

  • 社會地位變遷(「脫營」、「失精」)
  • 地域氣候特點
  • 季節時令變化 違反「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的整體觀精神。

3. 不辨體質

「不切脈,不知病名」-未能:

  • 區別體質強弱(「形氣有餘不足」)
  • 分辨病症新久(「病從內生」或「外傷於形」)
  • 判斷病位深淺(「五交之變」) 有違「必知終始,有知餘緒」的辨證要求。

4. 不詳病機

「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缺乏:

  • 病機分析(「奇恆五中」)
  • 證候歸類(「比類奇恆從容」)
  • 預後判斷(「揆度陰陽奇恆」) 違背「診有三常」的診療規範。

5. 妄施治療

「不知病能,不知比類」-表現為:

  • 脈診粗率(「卒持寸口」)
  • 辨證模糊(「言病在中」)
  • 治療草率(「亂刺」或「妄灸」) 完全背離「從容中道」的診治準則。

三、《靈樞》針刺五過闡微

1. 經脈補瀉失度

「補瀉無過其度」具體指:

  • 肺合皮毛-補瀉過度傷衛氣
  • 心合血脈-補瀉過度傷營血
  • 肝合筋膜-補瀉過度傷筋節
  • 脾合肌肉-補瀉過度傷肌力
  • 腎合骨骼-補瀉過度傷髓海

2. 五過機理分析

張介賓《類經》注云:

  • 過補則「資其邪氣」-助長病勢
  • 過瀉則「竭其正氣」-損傷元真 張志聰《靈樞集注》謂:
  • 五體(皮脈肉筋骨)各有虛實
  • 補瀉失衡則「五過生」

3. 古代針法規範

《靈樞·官能》載:

  • 「補必用方」-正氣方盛時補之
  • 「瀉必用圓」-邪氣圓活時瀉之
  • 「補瀉得宜」-觀其應動而定虛實

四、古今臨床體會

歷代醫案顯示:

  • 張仲景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
  • 李東垣注重「四時用藥法度」
  • 葉天士主張「先安未受邪之地」 現代研究發現:
  • 情志因素與「脫營」證相關性達73%
  • 針刺過度刺激會影響自主神經平衡
  • 個體化治療效果優於標準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