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會

五會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所指即為「人迎」穴。此穴位於頸部,隸屬於足陽明胃經,為臨床常用之要穴,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之效。

定位與解剖

五會(人迎)位於結喉旁開約1.5寸,胸鎖乳突肌前緣,當頸總動脈搏動處。其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深層為頸動脈鞘,內含頸總動脈、迷走神經及頸內靜脈。

中醫理論與功能

  1. 經絡歸屬
    五會屬足陽明胃經,《靈樞·經脈》載:「胃足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此穴為胃經之要衝,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2. 穴性與主治

    • 調理氣機:五會為陽明經穴,陽明多氣多血,故能調節全身氣血,尤擅治療胸悶、氣逆、喘息等氣機不暢之症。
    • 清利咽喉:因其近喉嚨,可緩解咽喉腫痛、音啞等局部病症。
    • 平降血壓:現代中醫臨床中,刺灸此穴常用於調節血壓,尤其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有一定效果。

刺灸方法

古法多主張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忌深刺以免傷及血管神經。《針灸甲乙經》提及:「刺入四分,灸三壯。」然實際操作須審慎,以得氣為度。

相關文獻記載

  • 《針灸大成》載:「人迎,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
  • 《醫宗金鑒》述其主「咽喉腫痛、胸滿喘息」,強調其調氣之功。

五會穴雖名為別稱,然其臨床價值不減,後世醫家多沿用「人迎」之名,然二者實指一穴,為中醫針灸理論與實踐中不可或缺之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