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火」之詳解
「五火」為中醫學重要生理病理概念,首見於《素問·解精微論》所載:「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此理論以五行學說為框架,闡述臟腑陰陽失衡之病機,歷代醫家注釋各具深意,以下分述其内涵與臨床意義。
一、經典釋義
- 五臟元陽說
清代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指出:「五火,五臟之陽氣也」,認為「五火」即心、肝、脾、肺、腎五臟所蘊之生理性陽氣(元陽),具溫煦推動之功。當五火亢盛,陽氣過耗,則可能上擾清竅導致「目眥盲」等症。 - 厥陽化火論
唐代王冰註解提出「五臟之厥陽」觀點,強調病理狀態下五臟陽氣逆亂化火(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等),此類「火」屬病理性內熱,與「元陽」之生理功能有別,需結合其他四診辨證。
二、理論延伸
「五火」與「一水」(通常指腎陰或太陽寒水之氣)的平衡,體現中醫「陰平陽秘」思想:
- 五行生剋關係:腎水(一水)本應上濟心火(五火之一),若腎陰不足或五火妄動,則水火不濟,可出現失眠、口瘡、眩暈等症。
- 標本分論:明代張景岳《類經》進一步區分「五火」為「君火」(心火)與「相火」(肝腎膽三焦之火),提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強調火分虛實,治療需辨標本。
三、臨床相關病機
- 五志化火
五臟情志過極(如怒傷肝、喜傷心)可化火,如《黃帝內經》「五氣所病」所述,肝火多見目赤、心火易生煩躁。 - 火性上炎
五火亢盛易循經上攻頭面,除原文「目眥盲」外,亦可表現為頭痛、面癰、齒衄等,如《醫宗金鑒》以「實火」「虛火」分治。 - 火與氣血關係
元代朱丹溪提出「氣有餘便是火」,表明氣機鬱滯可轉化為火邪;清代葉天士亦論及「絡熱」與五火內熾相關,影響營衛運行。
四、古籍補充
《靈樞·天年》言:「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此與「一水不勝五火」互參,可知年老腎陰虧虛時,五火相對偏亢,易致目疾,佐證「五火」理論貫穿生命全周期。
(全文以中醫臟象學說與經典註釋為核心,未納入現代醫學比附及注意事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