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積
五積為中醫學中五臟積證之總稱,首見於《難經·五十六難》,指五臟因氣、血、痰、濕、食等病理因素凝滯積聚而成之病證。其形成多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內傷勞倦、外感邪氣等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鬱滯,久而漸成有形之積。五積分別為:
1. 肝之積——肥氣
- 病位:肝經
- 主症:左脅下有塊狀物,堅硬如覆杯,疼痛拒按,伴見胸悶氣逆、嘔吐、黃疸等。
- 病因病機:情志抑鬱,肝氣鬱結,氣滯血瘀,久則成積。若兼脾虛濕盛,痰瘀互結,則積塊漸大。
- 相關理論:《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及肝脈「微急為肥氣」,指肝氣鬱久成積之候。
2. 心之積——伏梁
- 病位:心經
- 主症:臍上至心下區有積塊,狀如梁木橫伏,伴心悸、煩悶、氣短,甚則吐血。
- 病因病機:心陽不足,寒邪內侵,或瘀血阻絡,氣血凝滯成積。《難經》稱其「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 發展演變:後世醫家擴展伏梁概念,亦包含腸道癥瘕(如《素問·腹中論》所述之伏梁)。
3. 脾之積——痞氣
- 病位:脾經
- 主症:胃脘部痞滿硬結,按之堅硬,伴食少、腹脹、體瘦,甚則黃疸、水腫。
- 病因病機:飲食勞倦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停,與氣血相搏,結於中焦。《難經》描述其「在胃脘,覆大如盤」。
- 與痞證區別:痞氣屬有形之積,而一般痞證多為無形氣滯。
4. 肺之積——息賁
- 病位:肺經
- 主症:右脅下積塊,氣急咳喘,胸痛引背,甚則咳血、發熱。
- 病因病機:肺氣虛弱,痰熱瘀血互結,或外邪久羈,肺絡壅塞。《難經》言其「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 病機特點:與「肺癰」「肺痿」有別,息賁以積塊為標誌,屬慢性痼疾。
5. 腎之積——賁豚
- 病位:腎經
- 主症:少腹有氣上衝胸咽,如豚之奔突,伴心悸、腹痛、腰痠,積塊多見於少腹。
- 病因病機:腎陽虛衰,寒水上逆,或肝腎氣機逆亂,沖脈失和。《金匱要略》稱「奔豚氣」,後世將有形之積歸為腎積。
- 辨證特點:賁豚既可為氣病(無形衝逆),亦可發展為積病(少腹結塊)。
五積的理論發展
五積學說肇始於《難經》,後世醫家結合臨床有所發揮。金元時期,朱震亨提出「痰挾瘀血,遂成巢囊」,強調痰瘀互結為積病關鍵;明代張景岳則注重正虛為本,認為「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進一步闡明瘀血致積,創立逐瘀湯類方劑治積。
五積雖分屬五臟,然臨床常見多臟同病,如「肝脾同積」或「心肺積聚」,需辨明標本虛實,結合氣血陰陽調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