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焦
五焦乃中醫人體部位名,指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間的位置,為背部腧穴定位之重要標誌。《靈樞·背腧》明確記載:「心腧在五焦之間」,意指心之背俞穴(心俞)即位於此處。此處與胸腔內的心臟相應,中醫認為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特定穴位,故五焦之定位不僅涉及解剖結構,更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五焦與經絡臟腑之聯繫
五焦所在區間屬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此經脈循行於背部脊柱兩側,各臟腑之背俞穴皆分布於此。心俞穴位居五焦之間,主治心系疾病,如心悸、胸悶、失眠等,反映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理論。此外,五焦區域亦鄰近督脈,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與心神調控相關,故五焦之定位亦隱含心腎相交、陰陽協調之深意。
五焦於臨床之應用
歷代醫家以此為基準,結合「同身寸」等取穴法,精確定位其他背俞穴。如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三焦之間)、肝俞於第九胸椎棘突下(九焦之間),皆以五焦為參考。針灸或推拿施術於心俞穴時,常以五焦為標誌,配合辨證論治,調理心氣血虛實。
現代探討與延伸
現代解剖學中,第五、六胸椎棘突間對應之內臟器官確實包含心臟及周邊組織,與中醫所述「心腧在五焦之間」不謀而合。此區域若出現壓痛或結節,中醫或視為心氣不暢之徵兆,可透過針灸、拔罐等外治法疏通經氣。
五焦一詞體現中醫結合解剖定位與功能理論之特色,既為經穴定位之基準,亦反映臟腑與體表相應之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