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節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節刺

五節刺為中醫針灸刺法分類名詞,出自《靈樞·刺節真邪》,其文曰:「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此五種刺法各具特色,針對不同病證與病理機制而設,體現了中醫針刺技術的精妙與辨證施治的原則。《黃帝內經太素》亦載此內容,並稱之為「五節刺」。

一、振埃刺

「振埃」之名,取其如振落塵埃之意,主要用於治療陽氣鬱閉、氣機不暢之證。此刺法多選用淺刺、快刺手法,重點刺擊陽經穴位,以疏通經氣、宣發鬱熱。臨床上常見於治療頭面五官疾病,如耳目閉塞、鼻窒不通等,其作用機理在於調和氣血,使得鬱滯之氣得以發散。

二、發蒙刺

「發蒙」意指開啟蒙蔽,此刺法適用於邪氣閉阻清竅之證,如耳聾、目昏等症。其操作特點在於取穴精準,刺法輕巧,多用於頭部及耳周穴位,如聽宮、翳風等。《靈樞》指出,發蒙刺能「開發耳目之聰明」,藉由針刺以疏通經絡,使清陽之氣上達頭面,解除邪氣對五官的閉阻。

三、去爪刺

「去爪」之名,喻如修剪爪甲,意指去除多餘或病邪之部分。此刺法主要用於關節腫脹、經絡阻滯之證,如四肢關節腫痛、筋脈拘攣等。《靈樞》認為,此刺法能「去其餘疾」,重點刺擊關節周圍及筋脈所過之處,以疏導氣血、緩解攣急,使肢體恢復靈活。

四、徹衣刺

「徹衣」意為脫去外衣,比喻祛除體表之邪氣。此刺法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腠理閉塞之證,多用淺刺或點刺放血法,如刺大杼、風門等穴。《靈樞》云:「徹衣者,刺熱於肘腋之間」,意指此刺法能宣散表邪,使鬱熱得以透發,適用於發熱無汗、皮膚緊繃等表證。

五、解惑刺

「解惑」意指解除迷惑,此刺法適用於陰陽失調、氣機逆亂之證,如眩暈、神志昏亂等。《靈樞》指出,解惑刺能「調其陰陽,和其虛實」,強調須辨明病機,選取特定經穴,以調和陰陽之偏頗。例如,對於肝陽上亢之眩暈,可取太沖、風池等穴,以平肝潛陽。

此五種刺法在中醫針灸學中具有深遠影響,不僅體現《內經》辨證論治的思想,亦為後世針刺技術發展奠定重要基礎。透過不同的刺法與選穴原則,五節刺應用廣泛,涵蓋內科、外科及五官科等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