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緊惡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緊惡候證治探微》
五緊惡候,首載於明初《普濟方》,列為小兒驚風重症。其證候特徵乃經脈邪氣壅盛,正氣將絕之險象,臨床表現為五體拘急:咽喉緊窒、口唇緊撮、目梢緊掣、四肢緊繃、陰囊緊縮。《幼科證治準繩》稱此為"五絕",喻其經氣欲脫之勢。
病機溯源: 此證多因胎毒內蘊,復感外邪,引動肝風。肝主筋,風邪內竄,經脈失濡,故見五體拘急。《小兒藥證直訣》指出:"驚風重證,肝木橫逆,筋膜燥急"。其病位深及厥陰,邪犯心肝二經,風火相煽,痰濁閉竅,終致氣血逆亂。
證候辨析:
- 咽喉緊: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後",風痰上壅則喉嚨如束
- 口唇緊:陽明經環唇,肝風乘胃則唇吻勁急
- 眼梢緊:目為肝竅,風陽上擾則目系拘急
- 手足緊:肝主筋,風動筋攣則四肢強直
- 陰囊緊:肝脈絡陰器,邪入下焦則囊縮如石
脈象特徵: 多見弦急如循刀刃,或促結代散。左關脈獨大者肝風暴張,六脈沉伏者真陰欲竭。
治法要旨: 《嬰童百問》主張:"急瀉厥陰,鎮墜風陽"。傳統用方首推羚角鉤藤湯合紫雪丹,取羚羊角平肝息風,鉤藤通絡解痙,更入麝香、硃砂等通竅鎮驚。若見汗出如油、面青氣冷,當投參附龍牡救逆湯固脫。
歷代醫家別識: 宋代錢乙創導"涼肝瀉心"法,主張用瀉青丸合安宮牛黃丸;清代吳鞠通則重"柔肝息風",擅用三甲復脈湯加減。現代臨床發現,此證與現代醫學"腦幹功能衰竭"徵象有相通之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