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瘡瘍和營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瘡瘍和營法

瘡瘍和營法為中醫外科內治法之一,首載於《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屬「托法」範疇。其核心在於調和營衛之氣,疏通經絡氣血,以達消腫散結、止痛生肌之效。此法主要適用於癰疽瘡瘍初起階段,此時邪毒初聚,營衛失和,氣血壅滯,正氣未虛,故以調和為要。

理論基礎

《內經》云:「營衛不行,五臟不通」,瘡瘍之發,多因營衛失調,經絡阻滯所致。營氣行於脈中,主濡養;衛氣行於脈外,主溫煦防禦。若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致營衛不和,則氣血凝滯,化熱腐肉而成瘡瘍。和營法即通過藥物調配,使營衛相協,氣血流通,則腫痛自消。

臨床應用

和營法多與他法並用,根據證型不同而配伍各異:

  1. 和營祛瘀法
    適用於氣滯血瘀明顯者,症見局部腫硬疼痛,色紫暗。常用方如《醫宗金鑒》活血散瘀湯(當歸尾、赤芍、桃仁、大黃等),以活血通絡,散結消腫。
  2. 養血和營法
    適用於血虛兼營衛不和者,症見瘡色淡紅、隱痛不休。代表方如桂枝加當歸湯(桂枝、芍藥、當歸、甘草等),取桂枝湯調和營衛,佐當歸補血行血。
  3. 清熱和營法
    若熱毒壅盛,則配伍清熱藥,如仙方活命飲(金銀花、當歸、乳香等),清解熱毒同時和營通絡。

藥物配伍特點

和營法用藥注重「通」「調」二字:

  • 當歸:養血和營,為瘡科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排膿止痛,和血補血」。
  • 赤芍:涼血散瘀,善通血脈之滯。
  • 桂枝:溫通經脈,助衛氣運行,與芍藥相配則調和營衛之力尤彰。

此類藥物多辛散溫通,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勢加減,如陰虛者慎用桂枝,可改丹皮、生地等涼潤和營。

與其他治法關係

和營法常與「清熱解毒」「托裏透膿」等法並用。如癰疽中期,正虛毒盛,則需配伍黃芪、皂角刺等托毒外出;若後期氣血兩虛,又當加入八珍湯等補益之品,體現中醫「分期論治」思想。歷代醫家如陳實功《外科正宗》進一步發展此法治則,強調「和營衛以安內,解熱毒以攘外」,彰顯中醫外科整體調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