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禁」詳解

「五禁」為古代針灸療法之重要避忌理論,源自《黃帝內經·靈樞·五禁》篇,揭示天干時日與人體部位之对应關係,強調特定時日不宜針刺相關部位,以順應天人相應之整體觀,避免氣機逆亂。以下依經典文獻與中醫理論分述:

一、《靈樞》五禁原文析義
《靈樞》明載:「甲乙日,無刺頭;丙丁日,無刺肩喉;戊己日,無刺腹;庚辛日,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無刺足脛。」此處「無刺」即「禁刺」之意,體現「因時制宜」之治則。張介賓《類經》註解:「天干之合於人者,甲乙應頭;丙丁應肩喉;戊己及四季應腹與四支;庚辛應關節股膝;壬癸應足脛。」其理據有三:

  1. 五行配屬:十日幹分屬五行(甲乙木、丙丁火等),人體部位亦按五行歸類(頭為諸陽之會屬木,肩喉屬火等),刺之恐生剋伐。
  2. 經氣流注:天干主日影響經脈氣血盛衰,如甲日膽經旺、乙日肝經旺,頭部為其經氣所聚,誤刺易擾風陽。
  3. 臟氣避忌:戊己日屬土,脾主大腹,刺腹恐傷中土運化之機。

二、五禁與時間醫學的深層聯繫
「五禁」理論實為「子午流注」針法之前身,與《內經》「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相呼應:

  • 天干時辰之擴展:後世醫家將「日禁」延伸至「時禁」,如寅卯時(3-7時)氣注肺與大腸,避刺胸背;巳午時(9-13時)氣注心與小腸,慎攻心俞。
  • 五運六氣關聯:逢木運太過之年(壬年),甲乙日刺頭更宜謹慎,因風木之氣易引動肝風上擾。

三、現代中醫的理論探討
五禁雖具濃厚古典色彩,然其核心思想契合中醫「因時、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原則:

  1. 氣血週期性:現代研究顯示人體激素分泌、痛閾值變化與晝夜節律相關,間接印證時辰針刺差異性。
  2. 臨床權衡:急症如「大實有羸狀」或「至虛有盛候」時,可破五禁而施針,體現「急則治標」之變通。

四、相關古籍補充
除《靈樞》外,《針灸甲乙經》進一步闡釋:「凡刺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說明五禁需結合經脈標本、根結理論綜合判斷。如庚辛日雖禁刺股膝關節,然若逢陰陵泉(脾經合穴)濕痹者,亦可選用灸法替代。

此理論體系展現中醫「天人合一」的獨特視角,後世發展為時間針灸學的重要依據,然具體應用仍需辨證論治,非機械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