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五經」詳解

一、臟腑經脈之「五經」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云:「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處「五經」意指肝、心、脾、肺、腎五臟所屬之經脈系統,為中醫經絡理論之核心概念。

  1. 肝經(足厥陰肝經):主疏泄,調暢氣機,與情緒、藏血功能相關,其循行自足大趾上行至頭頂,聯絡肝膽。
  2. 心經(手少陰心經):主血脈而藏神,循行自腋下沿手臂內側至小指,調節心神與血行。
  3. 脾經(足太陰脾經):主運化水穀精微,循行自足大趾內側上行至胸腹,為氣血生化之源。
  4. 肺經(手太陰肺經):主宣發肅降,司呼吸,自中焦沿手臂內側至拇指,與衛氣調節密切相關。
  5. 腎經(足少陰腎經):藏精納氣,自足心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胸,為先天之本,與生長發育相繫。

此五經貫通全身,維繫五臟功能,亦為氣血運行之通道,中醫臨床常透過針灸或藥物調理五經以治療相應臟腑病證。

二、小兒推拿之「五經穴」
見載於《幼科推拿秘書》,五指腹特定穴位合稱「五經」,對應五臟,為小兒推拿重要施術部位:

  1. 心經(中指遠端指腹):主治熱病煩躁、口舌生瘡。清心經可瀉心火,補法則益氣安神。
  2. 肝經(食指遠端指腹):調暢氣機,主治驚風、目疾。肝陽上亢時宜清肝經,虛證則用補法。
  3. 脾經(拇指遠端指腹):健脾和胃,治洩瀉、積滯。補脾經可增強運化,清法則消食導滯。
  4. 肺經(無名指遠端指腹):宣肺解表,主治咳喘、感冒。外感實證多用清肺經,虛喘則宜補。
  5. 腎經(小指遠端指腹):補益腎氣,治遺尿、盜汗。臨床以補法為主,清法則用於濕熱下注。

操作手法:以拇指或食指螺紋面於小兒五指腹施行旋推(運法)或直推,可單穴操作或五指聯推(如「運五經」),用以調節臟腑功能、疏通經氣,對小兒消化、呼吸系統病症尤具特色療效。

理論淵源
五經穴位之設立,依循中醫「全息對應」與「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原則,將五指局部與全身五臟相聯,體現「內病外治」思想。其治療範疇不僅限於原文所述之便結、胸悶等症,後世醫家更擴展至驚風、發熱、疳積等兒科常見病,成為小兒推拿體系之重要辨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