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經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經紋是中醫推拿學中的重要穴位群,位於手部掌面特定位置,由五組橫紋組成:拇指掌指關節橫紋(相當於脾經所過之處),以及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二指節近端指間關節橫紋(分別對應肝、心、肺、腎四經)。其定位精確體現了「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

從經絡理論分析,五經紋實質上是手三陰經與手太陰肺經別絡的循行樞紐。《小兒推拿廣義》特別指出此處為「五臟外應之所」,透過皮部—經筋—絡脈的三級傳導系統,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尤其在小兒推拿中,因幼兒「臟氣清靈」,此處的刺激能產生顯著的經氣調動作用,故《保赤推拿法》記載其功效可「治氣血不和,肚脹,四肢抽掣」。

操作手法方面,傳統技法強調「往來搓之」的運法,實質是透過橫向摩擦力激發經氣。現代研究顯示,這種手法能增加局部皮膚溫度1.5-2.3℃,促進P物質釋放,從而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臨床應用時,根據五行生剋原理:旋推拇指橫紋能健脾化濕,直推食指橫紋可平肝息風,這與《小兒按摩經》「五經紋應五臟」的論述深度契合。

在辨證施治層面,五經紋的異常變化具有診斷價值:《推拿三字經》記載「紋色青主驚,赤主熱,黑主寒」,反映其作為望診部位的重要意義。治療風證時,配合掐揉小指橫紋能增強「去風」效果;處理「腹響」症狀時,則需重點運脾經橫紋以調和升降樞機。

歷代醫家對此穴組的認識不斷深化,明代《小兒推拿秘旨》已發展出「分推五經紋」的復式手法,通過不同方向的推運實現補瀉調整。其治療範圍也不限於文獻記載的症狀,現代應用表明,對成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症等,配合其他穴位亦有協同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