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精
五精為中醫生理學之專有名詞,指人體五臟(心、肺、肝、脾、腎)所藏之精氣。此概念源於《素問·宣明五氣篇》,載曰:「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揭示五臟精氣之偏聚與情志變動密切相關,為臟象學說中「五臟藏神」理論之具體體現。
臟腑與五精之關係
- 心藏精為喜
心主血脈,藏神明。心精充盈則神志清明,喜樂由生;若精氣過聚於心,易致喜笑無度,甚則心神浮越。《靈樞·本神》言「心藏脈,脈舍神」,強調心精為神志活動之基礎。 - 肺藏精為悲
肺主氣,司呼吸,其精氣關乎魄力。肺精調和則悲憂適度;若精氣壅滯於肺,易生悲愴情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在志為憂」,肺精失衡可致氣機塞滯,魄傷而悲。 - 肝藏精為憂
肝主疏泄,藏魂。肝精疏達則情志暢遂;若精氣鬱結於肝,易現憂慮不寧。其機理如《靈樞·本神》所云「肝悲哀動中則傷魂」,肝精失調可擾動魂魄,致情志失調。 - 脾藏精為畏
脾主運化,藏意。脾精健旺則思慮有度;若精氣困於脾,易生畏怯疑慮。此與《難經·三十四難》「脾藏意」相呼應,脾精不足則意不守,故多畏懼。 - 腎藏精為恐
腎主藏精,舍志。腎精充盛則志定神安;若精氣聚於腎過甚,易發驚恐不安。《素問·調經論》指出「腎藏志」,腎精虧虛則志失所倚,恐由內生。
五精之病理與調治
五精之偏並不僅反映情志異常,更可影響臟腑功能。如《黃帝內經》強調「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提示臨症需審察精氣分布,透過調理氣血、平衡陰陽,使五精歸位。歷代醫家發展出諸如安神定志、疏肝解鬱等治法,皆本於五精理論。
此學說亦與「五行生剋」相通,如腎精不足可致肝精亢逆(水不涵木),或脾精壅滯反侮肝木(土壅木鬱),體現中醫整體觀之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