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清代中醫五科分科制度考述
中醫學的專業分科體系源遠流長,至清代形成獨特的五科分類格局。同治五年(1866年)確立的官方醫學分科,將传统醫學知識體系整合為五大專科,此分科方式反映當時社會對醫療需求的實際狀況,亦體現中醫理論的系統化發展。
一、大方脈科 屬內科治療範疇,專門診治成人疾患,為五科中最重要者。其理論基礎建構於《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體系之上,主治風寒暑濕等外感病證,以及虛損勞傷等內傷雜病。診治時尤重脈診與辨證論治,處方多用湯劑,強調因人制宜的整體調理。著名醫家如葉天士、吳鞠通等皆精於此道,發展出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等獨特理論體系。
二、小方脈科 專司小兒疾患治療,又稱「幼科」。因小兒體質特殊,脈象細微難辨,故發展出獨特的診斷方法,如觀察指紋色澤變化等。明代《幼科全書》與清代《幼幼集成》為其代表性典籍。此科重視外治法運用,如推拿、貼敷等技術,用藥劑量亦與成人迥異,多研製散劑、丸劑等便於服用的劑型。
三、外科 非僅指現代意義的手術治療,而涵蓋一切體表可見病症。清代外科集歷代瘍科之大成,分為癰疽、金瘡、瘰癧等門類。治療強調內外兼治,不僅使用膏丹外用,更重視內服藥調理氣血。《外科正宗》記載的升降法、圍藥法等特色療法,體現中醫外科「以內治外」的核心理念。針灸與火烙等技術在此科應用尤為廣泛。
四、眼科 發展自《銀海精微》的系統理論,將目疾分為七十二證。診治時注重五輪八廓學說,認為眼目與五臟六腑相應。除內服藥外,獨創眼藥粉、藥水等劑型,配合針刺睛明、攢竹等特定穴位。清代《目經大成》完善了眼科辨證體系,提出「審標本、察形色」的診斷要訣。
五、口齒咽喉科 整合口腔、牙齒與喉部疾患治療,明代《口齒類要》已形成專門論述。治療上重視局部辨證與全身調理相結合,發展出吹藥、含漱等特色療法。喉科尤重溫病學說,對喉痧、白喉等傳染病有系統認識,創造性地運用養陰清肺法等治療原則。
此五科分類體系實質上涵蓋當時主要疾病譜,各科雖有專業分野,然皆貫穿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中醫基本原理。各科醫家多兼通數科,體現中醫學科分化中的有機聯繫性。這種分類方式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其中包含的專科劃分思路,對當代中醫專科建設仍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