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苦六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苦六辛

概念源流

"五苦六辛"這一治療學名詞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的《儒門事親》卷十四,是中醫藥性理論中關於五臟六腑用藥法則的重要論述。此理論源自《內經》"酸苦湧洩為陰,辛甘發散為陽"的基本原則,並進一步發展為臟腑用藥的具體指導。

理論基礎

陰陽屬性

中醫理論認為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主藏精氣而不瀉,其病多虛;六腑主傳化物而不藏,其病多實。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的原則,苦味藥多具沉降之性,與五臟之陰相應;辛味藥多具升散之性,與六腑之陽相合。

五味歸經

《內經》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苦味藥物多歸心經,具有清熱、燥濕、降泄等作用;辛味藥物多歸肺經,具有發散、行氣、活血等功效。這一歸經理論為五苦六辛的應用提供了藥物選擇依據。

臨床應用

五苦應用

五苦主要指針對五臟病證宜選用苦味藥。具體表現在:

  • 心病:黃連、梔子等苦寒藥清心瀉火
  • 肝病:龍膽草、黃芩等苦寒藥清瀉肝火
  • 脾病:苦溫藥如蒼術燥濕健脾
  • 肺病:杏仁、桑白皮等苦降肺氣
  • 腎病:黃柏、知母等苦寒堅陰

六辛應用

六辛指針對六腑病證宜選用辛味藥。例如:

  • 胃病:半夏、生薑等辛溫和胃
  • 膽病:柴胡、青皮等辛疏利膽
  • 大腸病:木香、枳實等辛行氣通腑
  • 小腸病:烏藥、小茴香等辛溫散寒
  • 膀胱病:桂枝、麻黃等辛溫化氣

理論發展與補充

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單純以"五苦六辛"指導用藥確有片面之處。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補充:"五臟亦有宜辛者,六腑亦有宜苦者",強調應辨證用藥。

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進一步指出:"苦辛之用,當分寒熱虛實",如心肺陽虛宜辛溫,肝腎陰虛宜苦寒,補充了味與性的配合使用原則。

清代葉天士在溫病治療中創造性運用"苦辛通降"法治療濕溫病,將苦寒與辛溫藥物巧妙配合,拓展了五苦六辛的應用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