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勞之中醫理論探析

一、五勞之病證意義

五勞作為病證名稱,源於《諸病源候論·虛勞候》,指五臟之勞傷,即肺勞、肝勞、心勞、脾勞、腎勞五類虛損病症。其病機主因臟腑功能長期過度消耗,陰陽氣血失調所致,治法強調「調心補腎」為先,須避免使用藥性峻烈之劑,當以溫和滋補為主,緩慢調養方能見效。

1. 肺勞

多因久病耗氣、燥邪傷肺,或長期悲憂過度所致。症見咳嗽氣短、聲音嘶啞、皮毛枯槁,甚則咯血。

2. 肝勞

常因情志抑鬱、謀慮過度,或長期目力耗損導致。表現為脅痛易怒、目乾眩暈、爪甲不榮。

3. 心勞

多由思慮過度或長期精神耗竭引起。症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無華。

4. 脾勞

因飲食不節或過度勞形傷及脾胃。表現為食少腹脹、肌肉消瘦、四肢乏力。

5. 腎勞

多因房勞過度或先天不足所致。症見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髮枯早白。


二、五勞之病因學涵義

據《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載,五勞指五種過度行為對身體的損傷,屬病因學範疇:

  1. 久視傷血
    目為肝之竅,過度用眼耗損肝血,進而影響心主血脈功能,易致視物昏花、頭暈目眩。
  2. 久臥傷氣
    適當臥息可養氣,然長期臥床反令氣機鬱滯,肺氣宣降失常,出現氣息短促、身倦乏力。
  3. 久坐傷肉
    脾主肌肉,久坐少動導致脾運不健,肌肉失養,常見肢體困重、脘腹痞滿。
  4. 久立傷骨
    腎主骨,久立使腰膝骨節負擔過重,耗傷腎精,易現腰脊痠痛、足跟疼痛。
  5. 久行傷筋
    肝主筋,過度行走耗損肝血,筋脈失濡,可致肢體拘攣、關節不利。

三、情志所致之五勞分類

《諸病源候論》另從情志角度闡述五勞,強調精神過度消耗對臟腑的影響:

  1. 志勞
    過度追求志向或強迫己志,耗傷腎志,使腎精虧虛。
  2. 思勞
    思慮過度直接損傷脾意,導致運化功能失調。
  3. 心勞
    長期心神過用,暗耗心血,擾動神明。
  4. 憂勞
    持久憂鬱壓抑,阻遏肺氣宣發,影響氣機升降。
  5. 瘦勞
    極度身心疲憊致形銷骨立,多屬肝腎精血俱損之重症。

四、中醫理論之延伸闡釋

  1. 虛勞與五勞關係
    五勞可視為虛勞病的具體分類,其發展常由單一臟腑漸次波及他臟,終成「五臟皆虛」之頑疾。
  2. 治療原則差異

    • 臟腑勞傷:側重滋補本臟兼調相關臟腑(如肝勞需兼顧脾胃)。
    • 行為勞傷:以調整起居為主,配合導引按蹻疏通氣血。
    • 情志勞傷:需配合情志調攝,如《黃帝內經》「恬惔虛無」之養神法。
  3. 經絡聯繫
    五勞病變常反映於相應經絡,如腎勞者足少陰腎經多見虛衰之象,可於太溪、復溜等穴察知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