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勞所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勞所傷

概念與內涵

五勞所傷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關於過度勞逸對人體造成損傷的病證概念,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這一理論系統闡述了五種長時間維持的狀態或活動會對相應的人體組織和生理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五勞所傷的核心思想體現了中醫「過猶不及」的養生觀,認為人體活動必須遵循適度原則。任何一種活動持續過久,都會導致經絡氣血運行失調,進而損傷相關臟腑組織。此理論與《內經》中「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一脈相承。

分類解析

久視傷血

從中醫臟象學說來看,肝開竅於目,肝藏血,目受血而能視。長時間用眼會過度消耗肝血,導致肝血虧虛。臨床表現常見眼睛乾澀、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狀。從五行歸屬而言,目屬木,過度用眼會導致木氣過亢而傷及所勝之土(脾)或所生之火(心)。

久臥傷氣

《素問·舉痛論》指出:「臥則氣緩」。長時間臥床會導致氣機運行遲緩,肺氣宣發肅降功能減弱,脾氣不升,最終造成氣虛。臨床可見胸悶氣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現。這與現代醫學所認識的「廢用性萎縮」有相通之處。

久坐傷肉

根據中醫理論,脾主肌肉,司運化。久坐不動會使脾的運化功能減弱,導致肌肉失養。同時,久坐會阻礙氣血運行,形成氣滯血瘀。《醫宗金鑒》指出:「脾病則四肢不用」,長期久坐者常見肌肉鬆弛無力、肢體沉重等症狀。

久立傷骨

腎主骨生髓,長時間站立會使腎氣過度消耗,影響骨髓的化生和骨骼的濡養。《靈樞·九針論》言:「久立傷骨者,腎主骨也。」臨床表現可見腰膝酸軟、下肢無力等腎虛症狀。從經絡學說來看,足三陰經皆行於下肢,久立亦會影響這些經脈的氣血運行。

久行傷筋

肝主筋,過度行走或運動會耗傷肝血,導致筋失所養。《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肝者,罷極之本」,指出肝與疲勞關係密切。臨床可見筋骨酸痛、關節不利、筋脈拘急等症狀。此外,久行還會影響足三陽經的氣血流通。

理論淵源

五勞所傷理論的形成與中醫整體觀念密切相關,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基礎:

  1. 形神統一觀:五勞涉及形體活動與精神活動的平衡
  2. 臟象學說:各項勞損與相關臟腑功能密切聯繫
  3. 氣血理論:各種勞損最終都影響氣血的生成和運行
  4. 經絡學說:久勞導致經脈氣血運行失調
  5. 陰陽平衡:過度活動破壞陰陽的動態平衡

現代意義

五勞所傷理論雖源自古代,但其內涵與現代預防醫學、職業病學的理念相吻合。在現代生活方式下,特別是在辦公室工作、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等背景下,這一理論的指導意義更為突出。它提示我們應當規律變換體位和活動方式,避免長期保持單一姿勢或重複同一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