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冷惡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冷惡候
五冷惡候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普濟方》,指小兒出現手冷、足冷、氣冷、唇冷、面冷五種寒象,為陽氣極度衰弱之危重證候。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久病耗傷,或寒邪直中三陰,導致臟腑機能衰退,陽氣不能溫煦周身所致。
中醫病機與表現
- 手冷、足冷:
四肢為諸陽之末,依賴陽氣溫養。若脾腎陽虛,陽氣不能達於四末,則手足冰冷,甚則厥逆。此與《傷寒論》中「四逆」證機相似,然五冷惡候更為急重,多伴隨全身陽氣欲脫之象。 - 氣冷:
指呼吸氣息清冷,此因肺氣虛寒,宗氣衰微所致。肺主一身之氣,若陽虛不能溫化,則呼吸淺弱,氣息不溫,甚則氣短難續。 - 唇冷、面冷:
唇為脾之華,面為陽明所主。脾陽衰敗則唇色蒼白、冰冷;陽明經氣衰竭則面色青灰無華。《黃帝內經》言「陽氣者,若天與日」,面唇失溫,猶如日光隱沒,預示陽氣將絕。
證候辨析
五冷惡候屬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極,多見於小兒慢脾風、久瀉傷陽,或暴病亡陽之際。與單純「四肢厥逆」不同,此症更強調全身性陽氣衰竭,且病情進展迅速,常有神昏、脈微欲絕等險象相伴。
理論延伸
此證與《醫宗金鑒》所述「慢驚風」後期症狀相類,皆因脾腎陽衰,虛風內動。歷代醫家認為,若五冷並見,需急投回陽救逆之劑,如四逆湯、參附湯等,以大補元陽,或佐以艾灸關元、神闕等穴,以救垂危之陽。
五冷惡候為中醫臨床重症之一,其辨析須緊扣陽氣存亡,亦體現中醫「陽主陰從」之根本理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